一臺提供“共享籃球”的機器,被放置在金牛區體育中心籃球場邊,運營方表示,要為籃球愛好者提供好的打球體驗。但是,這臺機器放置了一周多后,昨日下午,記者原地觀察了一小時,并沒有人掃碼借球。“籃球場上,永遠是球比籃筐多。”一位打球者告訴記者。
放置在籃球場邊提供“共享籃球”的機器
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項目相繼出現,專家認為,這種項目“只是貼著共享經濟標簽的租賃服務,體現了資金過剩和創意的缺乏,噱頭大于實質,‘共享’的幌子便于創業公司融資、宣傳。”
運營方:針對高校學生
金牛區體育中心的籃球場邊上,上周開始出現了一臺高約兩米的“共享籃球”柜式機器。機器邊上拴著打氣筒,正面的6個方格內各放置了一個籃球,按照提示,需要先關注一個微信公眾號,接著在引導下輸入手機號注冊,并支付49元押金,才可以掃碼開箱取籃球。“目前是一塊錢一小時。”運營方成都麥創創客空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未來會漲至3元每小時。
金牛區體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機器于本月6日正式運營。“當時運營公司介紹,這是一種共享經濟模式。”
“共享籃球由我們和‘豬了個球’公司在成都區域聯合運營。”成都麥創創客空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胡石塵介紹,“項目是籃球分時租賃,希望能為籃球愛好者運動和存放衣物提供便利。”
胡石塵表示,機器安裝了一周多,目前還在調試,尚不能提供注冊以及使用的數據。“金牛區體育中心的機器是項目在西部地區安裝的第一臺。”他告訴記者,之后還有9臺機器會陸續運抵成都,“將放置在成都各大高校內。”
他向記者表示,項目針對的人群主要是高校學生,“也包括一部分去高校打球的籃球愛好者。我們放置的籃球單價在200元上下。”此外,他表示,機器還可以解決存放衣物的需求。
打球者:我們不缺籃球
體育中心的籃球場上是否有借球的需求?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此前偶爾會遇到來運動的市民沒帶籃球的情況。“多是青少年,他們會來向我們借球,一周能遇到一兩次吧。”
昨日下午,記者在籃球場附近觀察,發現一個小時內有7名打球者來此打球,僅一名男士沒有自帶籃球,不過很快他和場上人員分組打上了球,場邊則有5個籃球閑置著。“我住在附近,平時會在這里或者西南交大打籃球。”在其中一位打球者唐先生的印象中,他幾乎沒有在球場上碰到過“缺球”的情況。“就算自己沒帶球,還可以加入別人的隊一起打啊。”場上的于先生介紹,籃球愛好者一般都有自己的球,“現在一個籃球又不貴。”另一位打球者湯先生則稱,球場平時下午5點前后人開始變多,周末則整天都有人。“我跟你說,球場上的籃球只會多不會少。”
專家說:讓其自生自滅
“共享充電寶、雨傘、籃球,不是共享經濟新模式,是貼著共享標簽的租賃服務。”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張敬偉說道。他認為,市場存在共享“過度”的現象,表現為資金過剩和創意缺乏;資本投資這些“偽共享”項目,追求短期利益,市場上“共享”概念野蠻生長,則使創新經濟新模式蒙羞。“這樣的‘共享’是走不遠的。”
速途研究院原院長、科技分析師丁道師也認為,共享籃球和共享雨傘、充電寶等項目并非共享經濟。“本質上是企業向個人提供的租賃服務,噱頭大于實質。”他介紹,共享經濟的風口出現后,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出現了共享經濟的創業公司,“甚至有共享服裝。”在他看來,“共享”的幌子能讓一些創業公司在融資和宣傳中獲得便利。
不過張敬偉也補充,共享經濟在中國已經形成了新時代的創業神話和創富傳奇,為草根網民——大眾創業提供了積極向上的范本。“因而,即使共享籃球這樣的市場現象不長久,也要客觀寬容以對,讓其在市場競爭中自然生滅。”
成都商報記者 彭亮 攝影報道
?
?
相關鏈接:
成都一洗車店洗輛車最高8800元 每月能接四五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