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河北不少地方的農民回收麥秸,賣給奶牛場制作飼料。這樣不僅避免了焚燒秸稈污染空氣,還給農戶帶來了收入。圖為6月15日,在河北省永清縣李家口村,農民將壓成塊的麥秸裝車回收。張玉宇攝(人民視覺)
“村子成了‘四好村’,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去年底,饒子敘一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新家,并在附近的農業園找到了穩定工作:“有了好房子和好日子,今后一定好好干!”
饒子敘來自四川巴中南江縣的省級“四好村”白鶴村。2016年9月起,四川開展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主要內容的“四好村”創建活動。“‘四好村’的標桿作用,有助于村域發展與脫貧攻堅、精神文明建設同頻共振,能引領致富奔康的群眾形成‘好日子、好習慣’的常態。”巴中市副市長、南江縣委書記劉凱表示。
今年初,四川發布了首批1481個省級“四好村”名單,同時發布通報,指出“四好村”創建活動,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激發農村群眾脫貧奔康內生動力、加強農村依法治理、整體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形式。
走進西充縣復安鄉李子埡村,果桑和水稻長勢喜人,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危房改造、特色產業發展等項目現場,處處是熱火朝天的景象。“路寬了、地平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脫貧奔小康的精氣神也更足了。”縣扶貧和移民局局長李洪告訴記者,地方黨委政府借創建“四好村”的契機,非常注重特色產業發展與脫貧增收的聯結,以提高貧困群眾參與產業培育和庭院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村里的生活這么幸福,一定要讓鄰里更和睦、環境更優美。”70多歲的母廣元來自北川縣石椅村,作為縣里首個省級“四好村”,石椅村于2013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新村”,并且是國家旅游局首批頒證的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依靠羌族文化和青山秀水,該村去年的旅游收入超過800萬元。
石椅村成為“四好村”,得益于北川縣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近年來,該縣開展鄉村禮儀、鄉村清潔、鄉村健康等文明新風進農家活動,編寫關于迎客待客、鄰里相處等方面的“鄉村禮儀三字經”,并從清潔家園、美麗田園等方面編寫“鄉村清潔打油詩”,編印成“文明新風進農家”宣傳手冊下發至各農戶,還拍成微視頻在縣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等媒體播放,助推村民們養成良好習慣。
根據規劃,2020年四川60%以上的村將建成省級“四好村”,突出脫貧攻堅和“四好”目標,已成為四川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核心關鍵詞。在“四好村”創建活動中,仁壽縣大化鎮勞動村村民饒勝同不但改善了居住條件,而且還新建了20平方米的商用房,多了一筆租房收入,他感慨道:“有了黨的好政策,才有了‘四好村’的好生活!”
?
?
?
相關鏈接:
四川警方成功破獲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5人被刑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