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剛察6月17日電 題:青海湖畔上演湟魚洄游“歷險記”
中新社記者 羅云鵬
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來形容6月中旬的青海湖一點也不為過,而此時青海湖特有物種湟魚也開啟了一年中最為辛苦的洄游季,通過“歷險之旅”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6月14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湟魚家園洄游通道正在溯游而上的湟魚。 羅云鵬 攝
“湟魚”學名青海湖裸鯉,為高原土著魚類,也是青海湖“水—鳥—魚”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2004年青海湖裸鯉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名單中。
近日,記者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入湖口看到,已有大批湟魚集結于此,層層疊疊躍動間呈現“半河清水半河魚”之景。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工程師俞錄賢介紹,湟魚每年洄游產卵是從5月底開始至8月初結束,從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馬河是其重要的洄游產卵場所。
記者隨沙柳河入湖口溯源而上,隨著地勢增高河道收窄,此時已有鸕鶿、魚鷗等大量夏候鳥在此守候,并不時飛至河道上方將腦袋探入河中捕捉湟魚,而湟魚只能靠犧牲數量來換取生路。
“這些夏候鳥不遠萬里來到青海湖地區‘成家育幼’,湟魚就是它們最重要的食物。”俞錄賢說,“湟魚頂著水往上游,最遠的繁殖地在30公里以外,至少要一個多月時間才能游到,洄游的過程中也是在依靠水流刺激性腺的發育。”
午后,記者來到距沙柳河入湖口20余公里左右的湟魚家園看到,不少20厘米長的湟魚正以先蜷曲后舒展的姿勢,逐級跳躍為其專門修建的洄游通道,而未成功跳躍的湟魚則入水再次蓄勢待發。
據了解,2015年以來青海官方共耗資3672萬元人民幣在湟魚洄游必經的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等地拆除攔河壩,修改建7座洄游通道,湟魚家園處的18級臺階組成的洄游通道此前便是一座2米高的攔河壩。
“夏天來一場大雨,河流水位上漲,一個晚上就能把湟魚好幾天的努力都給‘清零了’。”俞錄賢說,因此洄游通道除根據湟魚跳躍高度科學測算外,還修建有階梯型凹槽,以減輕水流對湟魚的沖擊。
青海省農牧廳提供數據顯示,通過多年封湖育魚、增殖放流和打擊盜捕等保護措施,截至2016年底,青海湖裸鯉資源量達到7.08萬噸,比保護初期2002年的2592噸增長27倍多。
俞錄賢介紹,等湟魚性腺發育成熟,洄游到水流、水深適宜的區域后,會根據(水)底部的細小沙礫選擇產卵場。
“不僅如此,雌魚一路洄游,成熟一批卵就產一批,然后繼續洄游,一路上要產兩到三次。”俞錄賢說,“自然狀態下一條250克左右雌魚一年可以產下2千多枚卵,3至5年之后再回到這條河流中來產卵的成魚卻寥寥無幾。”
記者在湟魚家園附近見到,河道中正有10余名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研究人員采集一些裸鯉親本,經過現場人工采卵授精,運至附近的增殖實驗站用原水人工孵化,而孵化后的魚苗將在兩周后運回200公里外的西寧,在池塘和工廠化循環水恒溫育苗車間內繼續培育。
青海省漁業局提供數據顯示,自2002年起,青海每年培育青海湖裸鯉原種種苗700萬尾,2015年至2016年,規模擴大到1000萬尾。截至目前,已增殖放流入湖青海湖裸鯉原種種苗超過1億尾,人工增殖放流對青海湖裸鯉資源增加的貢獻率達到23%。(完)
?
?
相關鏈接:
青海近千名環保志愿者“重走青藏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