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保護羊山濕地 建設生態海口
——訪我國知名濕地保護專家袁興中
專家簡介
袁興中,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濕地生態學博士點帶頭人,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成員,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濕地生態學研究,近年來致力于濕地修復與可持續利用研究,在水庫濕地修復、適應性功能濕地重建等領域建立了系列創新性技術體系。
濕地是“地球之腎”,是自然界最富有活力和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不僅發揮著涵養水源、蓄洪抗旱、凈化水質、調節氣候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還是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自然資本。在海口的南邊,因為萬年前的火山噴發,孕育了廣闊的羊山濕地,因其特殊的地理和生態環境,被譽為“海口之肺”和“海口之腎”。近些年來,羊山濕地面臨諸多挑戰,如何發揮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真正成為海口的生態屏障?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了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袁興中教授。
羊山濕地很多地方依然保持著原生態的美。
“海口濕地博物館”
“羊山”泛指海口南部火山熔巖地區,羊山濕地區域北臨市區,南至新坡鎮,東起龍塘鎮,西至石山鎮,總面積370平方公里。由于該地區西部高,東南部及北部地區地勢低洼,形成了獨特的火山熔巖濕地景觀。在羊山地區還分布有永莊、沙坡、白水塘等中型水庫。由于羊山地區發育良好的火山熔巖濕地,加上與濕地交混的熱帶森林,使得這一區域成為海口市主要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水源涵養地,流經海口城區的三條主要內河(美舍河、響水河和五源河)都源自羊山濕地。
“羊山濕地是發育于火山地貌區域,由地下潛水通過火山地貌區地表裂隙涌出、漫溢、匯流、聚集,以及崎嶇的地表承接天然降水,從而形成的天然濕地,孕育了獨特而豐富的動植物物種,這是自然演化留給我們的寶貴自然遺產。”袁興中說,羊山地區既滿布區域性、大面積、多類型的濕地,又擁有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共同構成了水陸結合的立體生態系統,這在海南并不多見。
羊山地區獨特的氣候及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包括淡水泉、河流、洪泛區、沼澤、湖泊、水稻田、池塘、水庫等濕地類型,堪稱“海口濕地博物館”。尤其獨特的是,出露的淡水泉形成涓涓細流,滋潤著野生荔枝群落和熱帶林,野生荔枝林和村落周邊茂密植被,與濕地水乳交融,形成了獨特的“熱帶林-火山涌泉-河溪-沼澤濕地復合體”、“野生荔枝林-熱帶林-淡水泉-草本沼澤復合型火山熔巖濕地”。在羊山地區,還有大面積種植的水稻田,熱帶林島狀分布其間,并與淡水泉、草本沼澤鑲嵌交錯,形成具有熱帶特色的“田洋”濕地。
調查表明,羊山地區濕地動植物種類極為豐富。有水生植物32科47屬62種,其中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水生植物有水蕨、水菜花和野生稻3種,是海南水生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有野生脊椎動物178種,有蜻蜓6科23屬32種、蝶類134種,此外,還有大型真菌60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