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大氣質量趨好還是趨壞?15年間,地表水體有何變化?20多年間,我國土地利用狀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中國科學院近日發布《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針對土地、植被、大氣、地表水等領域,通過遙感信息提取等研究,科學客觀地呈現了我國資源環境現狀及其變化。
《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對2010年至2015年間我國PM2.5濃度進行監測發現,“十二五”期間京津冀地區的平均PM2.5濃度為86.15微克/立方米,其空間分布呈現南高北低態勢,南部的邯鄲、邢臺、石家莊、衡水與東部的天津、唐山、滄州以及中部的廊坊,PM2.5污染最為嚴重。
氣:整體情況有所好轉
2010年至2015年,我國二氧化氮濃度高值區范圍有所縮小,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等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010年至2013年,PM2.5濃度處于平穩狀態,2014年至2015年顯著降低。
“你那兒的霾是什么口味的?”“北京的醇厚、河北的粗糲、上海的小資、廣州的清新……”當霧霾頻頻來襲,網友自制版《舌尖上的霧霾》憑借犀利的臺詞,迅速走紅。
現實印證了網友們的調侃?!熬┙蚣狡皆鞅北蝗荷江h抱,西側是太行山山脈,北側是燕山山脈,東臨渤海灣,地形條件相對閉塞?!薄秷蟾妗肪幬⒅锌圃哼b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陳良富分析,特殊的地形和風向使大氣擴散能力不足,本地污染物不易擴散,外部污染物易滯留堆積。
作為我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的地區,京津冀地區不僅PM2.5濃度高,二氧化氮濃度亦偏高。根據《報告》,我國二氧化氮濃度高值區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和新疆烏魯木齊等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值區。
“二氧化氮濃度的高低,與當地的機動車數量、煤炭消耗等工業活動強度、氣象條件、本地地形等因素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當地的工業排放量?!蓖ㄟ^長期觀測,陳良富發現,我國二氧化氮排放濃度呈現明顯的季節特征,冬季由于取暖等因素導致能源使用量加大,形成二氧化氮的全年峰值,更增大了灰霾重污染的防控難度。
不過,大氣污染情況正在好轉?!秷蟾妗凤@示,2010年至2015年,我國二氧化氮濃度高值區范圍有所縮小,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等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M2.5濃度方面,2010年至2013年,PM2.5濃度處于平穩狀態,2014年至2015年顯著降低。
“我國大部分地區二氧化氮濃度的降低以及2014年之后PM2.5濃度顯著降低,有力證明了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施行是有效的?!标惲几槐硎尽?/p>
水:西部偏藍東部偏綠
對面積大于50平方千米的湖泊、水庫等大型地表水體進行的監測結果表明,175個水體顏色多樣,以藍色和綠色為主,即以清潔類和較清潔類為主。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遙感技術不僅能大范圍監測從內陸到海洋多種形態的水體,還可以及時捕捉到水體在地球系統中不斷循環的各種動態平衡狀態。
通過遙感傳感器獲得水體顏色光譜,繼而推演水體質量,《報告》對面積大于50平方千米的湖泊、水庫等大型地表水體進行監測,結果表明,175個水體顏色多樣,以藍色和綠色為主,即以清潔類和較清潔類為主。
《報告》編委、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員申茜介紹,水體劃分為21個不同的顏色級別,級別越高水質越差,“我國大型地表水體空間分布不均,水體顏色空間分布也很不均勻,整體來看,西部水體偏藍,東部水體偏綠偏黃”。
各地水體顏色緣何千差萬別?申茜解釋,地勢高、自然條件惡劣,使青藏高原湖泊受人類活動因素影響較小,多數湖泊屬于清潔水體。而東部平原湖區水系發達,經濟發展較快,河川徑流和湖水攪動等因素導致了東部平原湖區多數為較渾濁水體。東北山地與平原湖區湖水淺、面積小,礦化度高,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再加上人為因素,造成湖泊渾濁程度偏高。
《報告》還通報了我國濕地變化情況。長時間序列衛星影像監測結果表明,2000年至2015年間,我國濕地總面積凈減少約3萬平方千米,減少約5.36%;各濕地類型按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水田、永久性沼澤、永久性水體、洪泛濕地和季節性沼澤,其中季節性沼澤和水田在過去15年間呈現連續減少的趨勢。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等多種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隨著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全國范圍內許多濕地發生了明顯的退化甚至消失,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但整體來看,濕地面積減少的速率在變小。”申茜稱。
土:優質耕地陸續減少
至2010年,我國的耕地面積依然比上世紀80年代還要多,但優質耕地面積明顯減少。
我國土地變化的總體情況如何?《報告》給出的答案是:至2010年,我國的耕地面積依然比上世紀80年代還要多,但優質耕地面積明顯減少。
《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土地利用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耕地、水域和城鄉工礦居民用地。在遙感監測的20多年里,我國土地中有26萬多平方公里改變了原有利用屬性,占遙感監測土地總面積的2.80%。其中,耕地變化最顯著,其動態變化面積高于所有其他土地類型,呈現先增后減的階段性趨勢。
“2000年耕地面積達到最大,2010年達到21.36億畝,依然多于20世紀80年代,其主要原因是全國新開發的耕地面積在增加。”《報告》副主編、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張增祥有些擔憂的是,目前質量較好的傳統耕地、良田在減少,尤其是新增城鄉工礦居民用地,近六成來自耕地。
《報告》同時指出,2001年至2014年,我國植被生長季始期整體呈現提前的趨勢、生長季末期呈現延長的趨勢。其中,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山東半島、東北平原及青藏高原整體呈現出明顯延長趨勢,每年平均延長1.5天;秦巴山地、南方沿海地區植被生長季起始期整體呈現出明顯縮短趨勢,每年平均縮短1天及以上。
遙感監測分析還表明,我國當代新的人口格局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新的格局特征表現為,“胡煥庸線”東部人口密度由整體的相對均勻轉向,目前越來越集聚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等發達地區的不均勻分布。
1935年,胡煥庸先生劃出了一條我國人口密度分界線——胡煥庸線,這條線起點為黑龍江省黑河市,終點為云南省騰沖。當時該線東南方36%的國土居住著我國96%的人口?!啊鸁ㄓ咕€’穿越400毫升至800毫升降水量等值線,與農牧交錯帶基本平行,當前我國人口東密西疏的格局是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演化形成的,人口密度突變分界線也是不斷變化的?!薄秷蟾妗分骶帯⒅锌圃哼b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顧行發說。
在顧行發看來,人口密度突變分界線在不同時期與當時的經濟、社會、技術以及自然條件綜合因素相關,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等發展戰略與舉措推動下,我國人口分布將是區域聚集,面狀均衡不再存在。特別是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及城市群的發展,雖然“胡煥庸線”東部人口比例仍然占有絕對優勢,但是“胡煥庸線”西部人口占全國比例不僅明顯上升,而且一些城市群也會出現聚點式的人口高密度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沈 慧)
?
?
相關鏈接:
評論:“狀元筆記”不過是反常識的“應試經濟”?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