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煥然一新的海口市白龍綜合市場。 本版圖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袁琛攝
你知道嗎,在將來:
去海口的農貿市場買菜可以不帶錢,只需一部手機或一張卡便可支付。
買到的每棵青菜、每塊肉都有自己的“身份證”,通過“一云多端”智慧系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它們種在哪里、長在哪里。
甚至,你能想象嗎?有的農貿市場還可能像美國西雅圖的派克市場一樣,成為觀光地,每天有大量游客參觀游覽,通過食品、特產感受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
但這能夠實現嗎?
其實,變化已經悄然發生。兩年前,海口很多農貿市場光線昏暗,周遭彌漫著臭味,地上流淌著污水。兩年后,這些市場攤位變大了、環境潔凈了,經營戶終于不用再穿雨鞋賣菜了。從2015年底開始,海口用10個月的時間將農貿市場的硬件打造至全國一流的水平,成為展現海口風貌的一個窗口。
然而卻并未止步于此。如今,海口正在對農貿市場進行“雙創以來”第二輪升級改造——打造“智慧農貿”,運用科技手段采集交易數據,通過“一云多端”智慧系統,實現農貿市場管理、服務和監管的信息網絡化、工作規范化、管理現代化。這帶給市民的除了干凈的衛生環境以外,更是一種舒適的購物體驗:實現電子化支付后,出門不用帶錢,只需帶個手機;所有的商品信息,只需要通過觸摸屏或者移動端就可以一覽無遺;出了問題,店鋪老板的商戶信息可以追溯、有據可循。
市場興起手機支付。
品質轉變背后是文明提升
農貿市場像超市一樣,全國一流
在海口市白龍綜合市場賣菜十余年的鄒金美前不久當起了“小老板”,“現在攤位大,環境好,顧客多,生意非常好,我和丈夫兩個人都忙不過來,所以請了一個幫工。即便多一份開銷,現在每天的收入仍要比以前多很多。”
鄒金美口中的“以前”是2016年以前海口還未對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時。“那時,農貿市場內光線昏暗,墻面破損,周遭彌漫著臭味,遍地流淌著污水,”鄒金美打趣道,“我們甚至練就了一招踮腳走路,而污漬濺不到褲腿上的技巧。”
住海口龍華區奧林匹克花園的市民黃文婷,家附近有兩個農貿市場,離她家距離都不超過500米。但兩年前黃文婷基本不踏足,而選擇去1公里外的家樂福超市買菜。每次買夠三五天的菜儲存在冰箱里,先吃葉子菜,最后吃瓜類菜。
“市場的菜當然比超市新鮮,價格相對便宜,但環境實在太差了。”那時黃文婷去過幾次海墾集市:“地上好多爛菜葉子和污水;回到家,衣服上還帶著市場的難聞味兒,鞋子也沾著泥和污水。”所以,她很少去農貿市場。
現在不同了,每晚下班后她都會順便去市場逛一逛,買菜回家,每天可以吃到新鮮蔬菜。這是因為去年7月份開始,黃文婷發現周邊的兩個市場都變得“煥然一新”,立面和地面鋪上了新瓷磚,選材和溝槽設計合理,走一圈鞋子干干凈凈。
海口的農貿市場改造后:經營戶的生意變好了,不用再穿雨鞋賣菜;曾經寧愿多跑幾公里去超市買菜的市民也開始“回歸”附近的農貿市場……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海口農貿市場品質的提升,更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體現。
2016年8月,海口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暗訪考核中,農貿市場綜合得分95分,創全國范圍內農貿市場國檢評分新高;國務委員王勇點贊海口農貿市場“像超市一樣,全國一流”;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夏偉東視察海口農貿市場后亦給予了高度評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