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一超市選購蔬菜。 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損害的不只是生產者的利益,更會影響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因此,需進一步提高信息預警準確度,構建全產業鏈上各種農產品供求預警系統。并加快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盡快改變大而不強、低端同質競爭的現狀。這樣才能讓生產者有賺頭,讓消費者得實惠——
近期,不少大宗農產品價格一路走低,其中蔬菜價甚至跌破采摘成本價。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不僅嚴重損害生產者的利益,也會嚴重影響消費者生活。那么,如何有效防止大宗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呢?
逆向操作也賠錢
農產品隨行就市,盲目跟風多半要賠錢。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生菜區經銷商梅老四就吃過盲目跟風的大虧。去年生菜行情好,每斤批發價能賣到6元。入冬后,梅老四向河北固安菜農下了訂單,按每棵小苗4元預定了10000多棵大棚生菜。誰知今年南方生菜大批上市后,新發地生菜價格一路走低。最終每斤只賣到1.5元。“這個價連采摘的成本都不夠,真是虧死了”。
近年來,蔥、姜、蒜等小宗農產品價格如坐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蘋果、豬肉、雞蛋等大宗農產品行情寬幅波動,背后都能看到盲目跟風擴大生產的影子。在吃過多次盲目跟風虧之后,一些經營者開始逆向操作——在行情低迷時擴產,以博取下一輪牛市的超額收益。
存欄生豬8000頭的湖北省蘄春縣振農實業公司董事長胡基政就這樣嘗試過。豬價上一輪下跌周期始于2012年2月份,持續下跌兩年之后,養殖戶普遍虧損累累。按照往常經驗,下跌周期一般約兩年,之后將是盈利豐厚的上升周期。于是,2014年4月份,胡基政借到一筆錢,果斷地將本地倒閉的中小養豬場生豬全部買下來。誰知行情并未如期反轉,扛了半年之后,胡基政只得將抄底收購的生豬全部虧本賣出。
“熊市之后就是牛市,現在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改盲目跟風為逆向布局。問題是,當一大批人都逆向操作時,新的產能過剩就產生了。”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統計部經理劉通表示,因逆向操作而賠錢的人,在新發地農副產品供應商中為數不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