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突現“不靠譜”求助微信,真相竟是——
6月18日晚上9點47分,《中國郵政報》原社長陳富榮很不尋常地在他加入的“媒體高層交流群”微信群里,發了一條看起來“很不靠譜”的求助微信:
“集團同事母親因交通事故,現在平谷區醫院搶救。急需800CC的RH陰性B型血,也就是所謂的‘熊貓血’。由于醫院和血站均沒有該血型的血,請大家轉發微信朋友圈救助。”
“是您單位的嗎?能不能說清楚點,別是謠言啊!”這條信息讓群主——中國行業報協會執行秘書長劉燦國格外警惕。表達了質疑后,劉燦國又追加了一條消息:“如果是真的,那一定得幫呀!”
十幾分鐘后,國家廣電總局報刊司原巡視員張澤青“旁證”了這條信息:不是謠言,郵政集團一個朋友剛剛也在朋友圈里發了。
最先在朋友圈發出求助信息的陳富榮則緊跟著回復證實:傷者是郵政集團財務部同事孟女士的母親姜媽媽,求助消息屬實。
6月16日下午,姜媽媽騎著三輪車在非機動車道正常行駛,一輛私家車從其后方撞了過來,把老人撞出七八米遠,事故導致老人前胸肋骨、股骨頭多處骨折,內臟損傷嚴重,脾、大腸、肺多處受傷。事故當天,經搶救,老人暫時脫離了生命危險。棘手的是,老人是罕見的RH陰性B型血,又被稱為“熊貓血”。醫院能從北京市血液中心調配到的RH陰性B型血只有1200毫升,并且已經用完。根據老人的情況,還需800毫升的血。
情況緊急,一經證實,求助微信迅速在朋友圈擴散。
廣播媒體發力 各路“熊貓俠”現身救助
6月18日晚上11點20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交通廣播總編輯楊博在群內看到信息后,迅速安排同事利用微信和廣播進行特急尋呼!
21分鐘后,中國交通廣播微信公眾號“一呼百應”緊急推送了一條微信尋呼消息。
6月19日0點,中國交通廣播開啟特別直播,在《星光不眠夜》緊急插播了這條“特急尋呼”,面向廣大聽眾正式發布招募RH陰性B型血的消息。
市民李先生率先打進熱線,說自己7歲的女兒是HR陰性B型血,詢問是否可以給老人獻血?從李先生的話語里,可以聽出他的懇切。然而主持人提醒,孩子尚小,不符合18歲~55歲獻血年齡的要求。
這通電話,感動了不知多少夜歸人、不眠者。
生命至上,應急響應,接力不停。
當夜,中國交通廣播幫幫忙熱線一次次響起,熱心聽眾紛紛打進電話:想獻血的、想幫忙的、想捐錢的……符合獻血條件的也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兩年前就由電臺發起組織的“一呼百應幫幫忙稀有血型志愿者聯盟”,又一次開始應急運轉。
這個以稀有血型人士互幫互助為宗旨的團體,此時此刻唯一的心愿就是——盡快為老人尋找到適合的獻血者!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天使”現身了,來自廣東東莞的女孩溫烈焰與工作人員聯系,稱自己血型相符,并表示會天一亮就立刻飛往北京獻血。
北京愛心救援隊的崔先生隨即打進熱線,提出前往首都機場接溫烈焰。
東莞前來獻血的溫烈焰在閨蜜陪伴下到了采血點,孟女士趕緊去迎。徐軍豪拍攝
每一位愛心人士以他們各自的方式忙碌著,素未謀面,卻又緊密聯結在一起。
而此刻,夜色依舊深沉!
90后姑娘首次來京竟是救人 “熊貓男俠”樂捐400CC
19日上午10點,一夜未眠的電臺工作人員、志愿者又協同醫護人員在北京順義光明文化廣場布置專為姜媽媽設置的獻血點。
孟女士在采血車前不斷對外聯絡著 徐軍豪拍攝
11點多,清華大學在讀博士小馬來到獻血點,他也是孟女士同事的同學。他默默地來,又安靜低調地離開,獻出200CC鮮血。
孟女士與醫護人員在一起。徐軍豪拍攝
不久,溫烈焰趕到,在獻出200CC血液之后,雖感覺疲憊,但漂亮的臉龐仍然洋溢著溫柔。她說:“沒想到第一次來北京,竟是為了救人。”
獻血者王曉杰頂著烈日到達了采血點。徐軍豪拍攝
19日適逢北京高溫,高高壯壯的王曉杰趕到獻血點時已經一頭大汗,作為稀有血型聯盟的成員,他可謂真正的“熊貓俠”——自從10多年前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后,王曉杰已經多次獻血或者捐獻血小板。這一次,他毫不猶豫地捐獻了400CC鮮血。
孟女士(右一)與獻血者溫烈焰(右二)、王曉杰(左一)等合影 徐軍豪拍攝
19日下午1點多,姜媽媽需要的800CC血液已湊齊。之后,孟女士勸阻了其他捐助者再獻血。在現場,孟女士和每一位獻血者、志愿者合影留念,還親自拍攝下獻血者的身影。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她說:“沒有想到溫暖會來得這么突然。不能忘恩!”
而這時,距陳富榮在媒體高層微信群轉發求助信息還不足15小時。
改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友善
19日下午2點39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交通廣播總編輯楊博在群里通報了血已籌足的消息,并告知傷者已經恢復意識。
至此,群成員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群內氣氛一下輕松活躍起來。
“太感人了!”
“令人贊嘆!”
“太棒了!”
“贊贊贊!好溫暖的群!”
“這是一個充滿愛心和行動力的群”,《人民法院報》總編輯趙翔說。
中國臺灣網原副總編輯吳彤留言:“太感人、太感動!除了傳統媒體的力量,背后更有很多東西,有一種高尚的精神貫穿在每一個發揮作用的人身上。”
中國行業報協會執行秘書長劉燦國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微信作為信息集散地,雖然有一部分內容是負能量或真偽難辨的,但只要媒體人行動起來,在類似新媒體平臺上積極“證偽”,然后再各顯其能,一定能形成巨大的推動作用。他說,有些問題,是政府一時難以顧及、同時又是民眾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這時,媒體就應該發揮查漏補缺的作用,發揮自己的能動性。“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友善。”他說。
?
?
相關鏈接:
等候11年 河南小伙為山東患者捐“生命種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