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縣助殘疾貧困戶在助殘企業工作。 甘文武 攝
中新網貴陽6月21日電 題:貴州江口:“精準扶貧”助殘疾貧困戶“精神收入雙脫貧”
作者 楊云 羅婭 甘文武
“對于殘疾人來說,就業的深層意義不僅是自食其力,更在于可以為社會和家人奉獻。”貴州江口綠源水產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溫顯軍認為,“殘疾人的貧困發生率很高,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對象。”
溫顯軍,8歲時因患骨結核,左腳早年就被鋸掉了一截。
2016年,江口縣殘聯推薦他去貴州江口綠源水產發展有限公司工作。這一平臺,不但讓溫顯軍改善了家庭狀況,還讓溫顯軍發掘了管理潛能,走上企業管理崗位,找到了人生新目標。
像溫顯軍一樣,先后有14名殘疾人被精準識別后,在縣殘聯的關心支持下,被推薦安置到公司的不同崗位上,他們靠自己的勞動領到一份工資,實現人生價值。
貧困殘疾人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相比普通群眾,殘疾人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面臨著更多困難。
如何讓殘疾人精準幫扶工作充分發揮“造血”功能,實現一次投入、長期滾動受益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江口縣殘疾人扶貧工作“以創業促就業,以創業就業實現同步小康”為工作思路,不斷探索貧困山區殘疾人扶貧工作模式。
陳紅霞家是典型的殘疾家庭貧困戶。因丈夫殘疾,兩個孩子幼小,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她的肩上。
“通過公司擔保,我在信用社貸款5萬元入股,與公司一起養殖泥鰍,我既是公司的工人,又是股東。一年下來除工資收入外,年底分紅可以拿到8000元,一家人的日子總算有盼頭了。”說起參與泥鰍養殖,陳紅霞滿臉笑容。“縣殘聯的支持和公司的幫助很重要。”
江口縣官和鄉官和村大屋基組村民代仁付,雙肢為O型腿,妻子先天性弱智。
“養雞、種地我都會,只是比別人多費些力氣。”不怕苦累的代仁付在縣殘聯的幫助下,如今是江口縣非凡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員工,除吃住在養殖場外,每月還有800元的工資,其中400元為入股資金,400作為零用。“我和妻子總算衣食無憂了。”代仁付說。
2016年底,江口縣有殘疾人創業戶1809戶、村級示范點140個,全縣有23家龍頭企業與殘疾人創業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抱團發展,形成了“以五股促三變”(以土地入股、現金入股、技術入股、勞力入股、工資入股,促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為主要內容的殘疾人入股分紅脫貧模式。目前,江口縣有607名殘疾人變成了“股民”。
“近年來,貴州殘疾人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貴州省殘聯公布資料顯示:目前貴州還有20余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還未脫貧,31.81萬殘疾人尚未就業,45.15萬殘疾人需要康復服務,1.3萬名殘疾人家庭住在危房里。
2017年,貴州省將探索建立殘疾人精準扶貧監測體系,以建檔立卡為重點,推動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完)
?
相關鏈接:
貴州村干“職業化”老百姓豎拇指稱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