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疆喀什6月21日電 題:探訪中國武警“反恐先鋒中隊”:枕戈待旦 聞戰則起
中新社記者 李純
劉志軍搜索到玉米地中心時,一名躲藏的暴恐分子用長矛刺向他的面部,將他的數顆牙齒刺掉。仰面倒地的瞬間,時任特勤中隊班長的劉志軍扣動扳機,將兩名暴恐分子擊斃。
資料圖:武警新疆總隊某部練兵。中新社發 小密 攝地處反恐戰線最前沿,常態遂行備戰維穩任務。對于中國武警新疆總隊四支隊特勤中隊的官兵們來說,每次荷槍實彈處置暴恐事件,都是一次生死考驗。
自1993年成立以來,特勤中隊參與處置各類重大暴恐事件20余起,擊斃抓獲一批恐怖分子,排除爆炸物200余枚。這支英雄部隊,2016年被授予“反恐先鋒中隊”榮譽稱號。
中隊長劉琳已在特勤中隊度過了十三個春秋,當年與劉志軍一同參加反恐防暴戰斗時,劉琳正在玉米地外的棉花田中搜索排查。槍聲響起,余下的暴恐分子向玉米地外逃竄,兩名暴恐分子手持砍刀向他沖來。
“那個時候,暴恐分子也就離我兩三米了,我就喊:站住!再往前走我就開槍了!但窮兇極惡的暴恐分子根本就不聽,我舉槍將其擊斃。”戰斗結束后,劉琳和劉志軍分別榮立一等功。
組建24年,中隊先后榮立集體一、二、三等功各一次,所屬二班榮立集體一等功一次,7人榮立一等功、11人榮立二等功、140人榮立三等功,兩人被表彰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
然而,比起中隊榮譽室里滿墻的獎狀與錦旗,更讓人過目難忘的是土制炸彈的大小、匕首發出的寒光、砍刀上凝固的血跡……這些戰斗后留下的實物時刻提醒著人們,“血戰到底”在這里絕非只是一句口號。
有一年初冬,一伙暴恐分子殺害數名民眾并搶奪槍支彈藥后,逃匿天山深處。接到命令后,特勤中隊星夜馳援,趕赴千里之外的事發地,對上千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搜索。
劉琳帶領隊員擔負最危險的機動打擊和武力突擊任務。穿梭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區,每天搜索不少于18個小時,官兵們翻雪山、踏冰河,渴了吃雪、餓了啃馕,累計徒步行軍1200公里。經過50多天的戰斗,圓滿完成這場跨區增援任務。
戰場上的克敵制勝離不開訓練場上的千錘百煉。中隊每季度組織“魔鬼周”極限訓練,根據新疆的地形與任務需要,選擇不同的科目和訓練地域。設置的訓練內容都是“超強度、超極限、超難度”,不斷強化官兵的生理和心理素質。
除了訓練場上的汗水,對形勢任務的總結研究也必不可少。近年來,暴恐分子組織化、武裝化程度越來越高,爆炸物內部結構更加多元復雜,給排爆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
支隊工兵中隊班長何德森曾在特勤中隊擔任搜爆手,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某年冬季的一次排爆任務,在現場和暴恐分子身上發現了大量爆炸物。“襲擊方式和所見到的爆炸物規模、重量都跟以往不一樣。暴恐分子制爆的手段在不斷更新,當時給我們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經過3個小時,十余個爆炸物被成功排除。在檢查一輛燒焦的面包車時,何德森與戰友在位于副駕駛位置的四個煤氣罐下發現了一枚爆炸裝置。機械手臂無法抓提,導線燒焦、銅線裸露,復雜的情況讓二人倒吸冷氣。
何德森也不記得用了多久完成這次排爆任務,他只記得,接到任務是早上九十點鐘,拆下最后一枚爆炸物時已是傍晚。
支隊政治委員段天杰在新疆反恐一線奮戰了25年。他告訴中新社記者,作為身處反恐前沿的機動部隊,首先必須做到常備不懈、枕戈待旦,隨時做好出動的準備。“用一句話說,就是‘聞戰則起’。”(完)
?
相關鏈接:
1分鐘了解海口一周“雙創”:市民為武警撐傘爆紅網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