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 張子乾 攝
“柳編斗笠、手拉風箱、木馬車、石碾、犁、耙……在這個農耕文化館里,陳列著4000多件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器具?!焙颖笔∏搴涌h農耕文化展覽館館長張朝玉說。
位于河北省清河縣壩營鎮(zhèn)孫莊村的農耕文化展覽館里,記者看到二百多平方米的展廳內分別設有耕耘館、日用館、紡織館、運輸館、提水館、作坊館、糧食加工館、工匠館、飼養(yǎng)館、民居館、婚俗館、喪俗館等13個主題展館。從最初耕地用的犁,稱糧食的斗、升,各式各樣的油燈等用具,到賣貨郎的擔子、搖鈴,再到裝備齊全的木制馬車,婚嫁、喪葬器物等應有盡有。
記者發(fā)現(xiàn),這些見證歲月的老物件兒大部分被細心地貼上了名稱標簽、來歷、捐贈者等信息。還有的配上了該用具的謎語,很多還帶著泥土。行走在每個展館,仿佛穿越時光,讓人頓生感慨。
2015年,清河縣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鄭成明出資建立清河縣農耕文化展覽館,展覽館的建立旨在繼承和弘揚農耕社會所形成的敬天惜物、勤儉節(jié)約精神,讓年輕人了解傳統(tǒng)的農耕文化,該館全天免費開館。
展品 張子乾 攝
“一聽到哪里有稀罕物件兒,大家就趕緊過去收,無論多遠?!闭褂[館常務副館長李煥發(fā)說,綜合館停放著一輛“古代大車”,就是他們從山東信陽的舊物市場淘來的,從坐火車過去到拉回館里,整整花了三四天時間。
據(jù)李煥發(fā)介紹,展覽館從最初的不到100件展品,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4000余件離不開幾位退休老人奔忙的身影,他們大都已古稀之年,卻為了展示祖輩留下來的農耕文明和鄉(xiāng)土文化,不遺余力地奔走著。
“創(chuàng)館初期,附近鄉(xiāng)村的老鄉(xiāng)得知消息后,都紛紛將家里保存或閑置的老物件兒給我們送過來,另外還有一些是個人收藏的?!崩顭òl(fā)說。
“文化館從2015年11月成立到現(xiàn)在,前來參觀的人一直沒斷過?!睆埑裾f,建立這樣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就是為了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讓年輕人了解傳統(tǒng)農耕文化,讓他們知道糧食是咋來的、衣服是如何一針一線織成的。
當日,幾名前來參觀的兒童好奇地圍著展館內的老物件兒“研究”起來,“這機器是怎么織成布的?大馬車的輪子怎么是木頭做的?”孩子們不斷地提出各種問題,李煥發(fā)則耐心地向孩子們解答。(完)
?
?
相關鏈接:
貴州黎平“千牛同耕”現(xiàn)古老農耕畫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