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知名編劇、導演、學者等聚焦國產影片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的出路,一些不太樂觀的行業數據頗受關注:2016年國產電影立項3742部,總票房266.63億元,只有不到40部電影盈利,虧損面驚人。到了2017年,一季度票房同比下滑6.45%,業內稱之為“雪崩式”滑坡。
除了票房和盈利這些資本市場層面的數據令人悲觀以外,國產片質量層面的表現更令人擔憂,故事、表演、制作等方面差評不斷,天價片酬、夸大宣傳、對賭保底發行等負面話題的喧囂,與影片完成度的低下形成鮮明反差。
電影從業者坐不住了,但他們的立場又有不同。近期,《李雷和韓梅梅》在某打分平臺上的評分低至2.7分,劇組痛陳網友“惡意攻擊”。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導演馮小剛則發問:“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電影?”觀眾批評創作者提供了低質量的作品,創作者認為觀眾“不識貨”,這種嚴峻的對立代替了電影行業本應有的發展共識。
我們很容易看出這種對立當中不合邏輯的情緒。一方面,觀眾的審美水平的確有待培養、提高,市場所提供的大量影視作品一味追求明星效應,熱衷于改編、翻拍、引進版權甚至直接仿寫或抄襲。另一方面,投資方和制作方盯緊的是3億觀眾——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觀影人群的錢袋子,急著消費既有資源、兌現利益,收獲甚微時轉而“甩鍋”給觀眾“不懂得欣賞”。
除了電影產出和消費兩端的矛盾對立,在片方和資方之間也存在很深的矛盾,資方把片方當成可操控的賺錢工具,片方把資方當成“人傻錢多”、為自己試錯埋單的冤大頭,這類情況在影視劇行業屢見不鮮。相互攻擊、缺乏共識、缺乏尊重,成了阻滯國產電影發展的最大障礙。
近期,不靠熱點、不靠花式宣發、不靠明星陣容與顏值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內地市場收獲破10億元的票房,高質量帶來了好口碑。這很好地說明了,左右一部電影的力量是普通觀眾群體,藝術消費進入了全民時代。同時,左右整個電影市場、行業的力量當中,正在形成的有知識、有見識、有審美、有原則的觀影群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部分片方和資方與其想著“千億票房不是夢想”,與其和觀眾緊張對立,不如在泡沫破滅前丟掉“玻璃心”,好好想想該怎么努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