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鮑盛華
在吉林省農安縣中醫院,聽說記者來采訪,一群患者家屬圍攏過來。一位叫郭晶的中年婦女對記者說:“以前我們普通老百姓最怕的就是生病,現在醫改政策讓我們心里有底了!”原來,郭晶家住農安縣高家店鎮三道崗村,她68歲的父親郭紅泉患肺心病多年,醫改之前,住一次院就要一萬多元,醫改之后,每次住院費用大部分都報銷了,自己只承擔1000多元錢。
“為啥老百姓這么省錢?新農合的好政策不用說了,國家為支持中醫發展,來中醫院看病,還給提高5個報銷的點呢。”農安縣中醫院副院長周桂波說。
農安縣人民醫院婦產科的患者怎么也想不到,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的著名婦產科教授崔滿華會來到縣醫院。“省城名醫來縣城給普通群眾看病,完全是‘醫聯體’的功勞。”劉競先告訴記者,2015年,按照省里統一部署,縣醫院與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醫療聯合體,兩年來共有141位專家來縣醫院坐診,接診患者3200多人,指導疑難手術1063例。縣醫院還與下面的18家鄉鎮衛生院組成了“醫聯體”,向這18家鄉鎮衛生院分別派出內外科兩名副主任以上醫師掛職副院長,每周派出專家到鄉鎮衛生院坐診,讓小病小患不出鄉鎮。
“2016年,我們縣這兩家公立醫院門診量和住院量分別比改革前增長57%和60%,縣域外轉診率保持在9.4%,比改革前下降了22%。”農安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副局長崔影說,“醫改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太多了,僅以‘醫聯體’指導開展疑難手術為例,按省與縣兩級治療費用比較,就為患者節約支出1000多萬元。”
農安縣兩家公立醫院的情況是目前吉林省醫療體制改革的縮影。過去5年來,吉林省緊緊用“民生”坐標定位發展,數以萬計的普通百姓享受到了醫改相關政策所釋放的“紅利”。
據吉林省衛生計生委體改處處長文日炫介紹,目前吉林省醫改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全省已建立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大病救治基金、社會慈善救助和疾病應急救助“5+1”緊密結合的多層次醫療保障網。為了方便群眾就醫,吉林省還開展異地就醫、互通結算,成為全國最早開展新農合省外就醫費用核查和全國第一批雙向結算成功的省份。
與此同時,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等5家省內最具實力的三級甲等醫院與全省9個市州43個縣(市、區)建立“醫聯體”,搭建省級醫療遠程會診平臺,實現政府引導下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有序下沉。
讓群眾從容看病,讓百姓用藥少花錢,讓擁有家庭醫生不再是夢想,讓看病不用“東奔西跑”,讓人人擁有健康檔案,讓社會力量辦醫迎來發展的春天……這是吉林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下一步的目標。“盡管深化醫改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是從國家不斷出臺的新政和省委、省政府推進醫改的力度看,我們相信醫改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會成為幸福美好吉林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文日炫說。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23日?01版)
?
?
相關鏈接:
北京醫改雙月成效:就診更趨合理 看專家難緩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