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松村小梁山上建起光伏發電板 張帆 攝
“栽樹不結果,種地不打糧”是河北承德縣倉子鄉南松村小梁山的真實寫照。兩個月前,小梁山變了樣,山上支起了片片光伏發電板,讓這里的百姓足不出戶就可掙現金。
承德縣是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共有貧困村129個,倉子鄉南松村就是其中一個。
圖為南松村小梁山上建起光伏發電板 張帆 攝
南松村5個自然村,共有179戶、570口人(現有貧困戶58戶、174口人),2015年人均純收入2770元。
“村里缺錢缺路缺項目,村集體收入為零,村委會窗戶壞了都沒錢修,更別提搞點民生項目了。”倉子鄉南松村黨支部書記陳榮勝說,最讓他頭疼的是村里的貧困戶老弱病殘居多,勞動能力低。
像南松村這樣沒資源、沒基礎、沒有勞動能力的村能發展什么產業?倉子鄉黨委書記王建國說,經過調研,該村太陽能資源豐富,可以利用貧困戶的庭院條件和村里的荒山荒坡建設光伏電站,為農戶增收。
王建國認為,建光伏產業有三大優勢,首先解決了無勞動能力貧困戶的難題;規避了傳統種植業低收入和養殖業高風險的弊端;重要的是規避了市場風險,可以實現綠色、持續、穩定脫貧。
“光伏發電是啥?啥也不干,還能賺錢?”開始,不少貧困戶顧慮重重,并不支持。
“改不改得好,市場說了算;改不改得動,群眾說了算。”倉子鄉黨委書記王建國說,南松村偏遠、閉塞,老人不理解,于是挨家挨戶做工作,發明白卡,帶領村民外出參觀,請電力部門來村里講課,幫助算好經濟賬。“光是認識問題,就用了半年時間。”
顧慮打消了,光伏發電的資金從哪來?按照一戶5千瓦規模計算,每戶約投入資金3萬元,這筆錢對于在貧困線下掙扎的貧困戶來說無疑是個大數字,根本拿不出。
“按要求,政府補一點、信貸投一點、農戶籌一點,但南松村貧困戶一分錢沒掏。”王建國解釋說,政府給予每戶補貼1.2萬元;剩下的1.8萬元通過“政銀企戶保”平臺擔保,銀行免質押借給每戶貧困戶,由政府全額貼息。
“我家一分錢沒出,這‘發電器’建好了算誰的?”南松村唐慶功夫婦擔心自己忙活一陣子,最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面對這一擔憂,王建國說,在建設之初縣里就確定了產權,明確貧困戶、政府、銀行多方籌資建設的光伏產業,產權歸貧困戶個人所有。
此外,為了保證每個貧困戶的利益,南松村成立了“南松光伏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所有分布式光伏,百姓利潤均占,避免因地形地勢造成的發電量高低不同。
王建國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戶安裝5千瓦光伏發電系統,平均每天發電30千瓦時,按照現行產業政策,每度電1.08元,這樣算下來,一年收入1萬元左右。“農民1.8萬元的貸款,兩年的時間就可還清,第三年開始收益,可持續25年左右。”
56歲的唐國喜一家三口,兒子上學,他因為頸椎做過大手術,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成了村里的貧困戶。村里建起光伏發電后,唐國喜被推選為理事長,負責光伏發電的日常看護。“建光伏發電不用貧困戶出錢,賣了電以后,按季度發錢,我日常看護還能拿工資。”聊起村里建光伏發電后的變化,唐國喜顯得很興奮。
“一分土地不占,坐在家里就能把錢賺。”唐國喜笑著說,家里一年增收一萬元,可解決大問題了。“我們老兩口吃個藥,買點生活用品都不用發愁了。”
中新網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針對南松村村集體收入為零的情況,承德縣政府出資47.792萬元,為該村建成80千伏電站一座。憑著這座電站,每年村集體能收入十萬元左右。南松村黨支部書記陳榮勝高興地說,“這回我們可對脫貧奔小康有信心了。”
目前,承德縣已有3678戶申請,組件安裝2438戶,并網發電998戶,到2018年底“屋頂光伏”將達到3萬戶,全縣有意愿且符合安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安裝戶用光伏發電系統,真正實現“一戶一個發電廠”“一戶一個小銀行”。(完)
?
?
相關鏈接:
互聯網+給百姓帶來的便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