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您介(這)精神勁兒,倍兒好,也就四十五六……”聽到記者的贊嘆,王菊英笑瞇了眼:“可不,誰見了都不信,今年我都60啦!我們就靠著一根鉤針幾縷線,把日子織成花兒!整天樂呵呵的,可不就越活越年輕唄……”
天津市和平區康寧大廈B座11樓,就是王菊英創立的美宜再就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一張長條案前圍坐著十幾名婦女,大伙兒正聚精會神地編織著毛線衫。“可別小看我這個小公司,已經幫助了多名下崗女工實現了再就業,去年的銷售額有100多萬元呢!”王菊英驕傲地說。
王菊英現在每天都和姐妹們一起,邊做手工邊嘮家常,遇到開心的“哏兒事”,一起捧腹大笑。可是她怎么也忘不了前些年剛下崗時的艱難:創業失敗,借下的債務無力償還,債主天天堵門要錢,還起訴到了法院。就在她快絕望的時候,和平區婦聯的干部找到她,鼓勵她發揮手工編織的特長,走上勤勞致富的光明路。
她是拿著區婦聯送來的10萬元婦女小額貸款,和10個志同道合的姐妹一起重新創業的。“公司僅僅成立兩年后,我就還清了全部債務,還花了2萬元買了一輛二手車呢。”王菊英說。
在天津,像王菊英這樣靠手工編織走向致富路的“小老板”多達500多名,她們又帶動更多婦女走上創業就業之路。據天津婦聯干部趙妍介紹,他們在全國第一個成立婦女編織業協會,并在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民政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探索出“協會+中心+基地+站點”產業發展模式。如今,天津市婦女手工編織業協會已發展手工編織龍頭基地95個,建立了覆蓋全市18個區縣的手工編織站點490多個,幫助3.5萬名下崗女工實現了再就業,年加工收入2億元。產品出口到日本、法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想起幾年之前應邀出國參加俄國輕工紡織展覽會的情景,王菊英津津樂道:“我們展出的毛衣、披肩、帽子、中國結、地毯等手工編織產品特別受當地居民的喜愛,許多俄羅斯婦女拿著披肩愛不釋手,一邊在身上比量著,一邊不停地用俄語說‘真漂亮’……”
2013年3月,由中央財政支持的“發展婦女手工編織,促進社區安定和諧”就業項目在天津正式實施。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手工編織業快速而迅猛地在津沽大地鋪展開來,涌現出了一大批像王菊英一樣的“巾幗創業能手”:為創建婦女手工編織網站廢寢忘食的閆淑榮、退休后發揮余熱義務組建北辰區婦女編織基地的劉珊、用精湛的編織技藝打開世界市場的王淑仿……和平區的10個居民社區成為這一項目的實施區后,各個街道專門開辟活動室,舉辦技能培訓班,組織手工編織沙龍,婦聯還籌集專項資金支持下崗女工成立工坊,邁出創業第一步。如今每個社區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作品風格。
“小小的手工編織改變了我的一生。”如今擔任著天津市婦女手工編織業協會副會長的王菊英十分感慨。摩挲著懷中編織好的兒童玩具,她說:“我現在的目標就是幫助更多的姐妹們也活出自己的那份精彩,前頭還有許多像花兒一樣的日子等著我們去編織呢。”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24日?01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