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不能比別人的差,攀比之下“剩宴”常見;商務宴請高端大氣上檔次,點上一大桌菜以示“闊綽”;自家人上飯店吃飯也不能“寒酸”,點菜以“吃不完”為標準;吃不完打包的人少,擔心被人“瞧不起”……讀者來信反映的這些現象,相信你我感覺并不陌生。可以說,“面子消費”是造成餐桌浪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還好,一想可就覺得胡涂。”魯迅先生在《說“面子”》一文中的感慨,拿來放在今天的餐桌上,細細品味咂摸:“面子消費”導致餐桌浪費,的確就是一件糊涂事兒。
先從結果看,浪費是不折不扣的糊涂事兒。“面子消費”就是為了“面子”好看而進行的消費,其造成的浪費現象之嚴重,令世人驚訝。先不論“面子消費”是不是正當、有沒有必要,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有什么原因,只要造成了餐桌浪費,都是不應該的,必然受到譴責。這不僅僅是丟掉了節儉的傳統美德,還對不住種糧、做飯所付出的辛勤和汗水,更重要的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殃及后代。
從心理分析,拿浪費當“面子”就是糊涂。“面子消費”,其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不情愿的,內心是矛盾的,有時甚至是很為難的。為了“面子”不得已而為之,個中原因是什么?這里有個認識誤區的問題。有人把“大場面”等同于“面子大”,把“高消費”等同于“有臉面”“實力雄厚”“瀟灑大方”,把“節儉”等同于“寒酸”。這樣一來,有人硬著頭皮也要上,打腫臉充胖子,相互攀比、彼此綁架,到頭來水漲船高,讓人騎虎難下。這種拿浪費當面子,肯定越來越沒面子,這不是犯傻又是什么?
再從評判標準論,“刻舟求劍”式的面子觀也算糊涂。俗話說,面子大如天,面子無小事;人要一張臉,樹要一張皮。中國人講究面子是個好事情。魯迅先生說“面子”有個“界線”,線上叫露臉,線下叫丟臉,可見有無“面子”之分很微妙,把握相當不易。此外,這個“界線”還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以請客吃飯為例,在糧食缺乏的年代,主人為了展現待客之誠意,往往要盡其所有讓客人“吃不完”,識趣的客人還會故意“吃不完”,留給主人家的孩子和婦女們。而如今,物質豐富,不是吃不飽,而是大多數人擔心“吃太飽”,如果還是以“吃不完”去表達待客之誠意,是不是不合時宜?
在“面子消費”這件糊涂事兒面前,一些商家揣著明白裝糊涂。出于商業利益,商家往往會利用人們“好面子”“講排場”“興攀比”的心理,一邊勸你多花錢,一邊暗地嘲諷你是“冤大頭”。
別拿浪費當“面子”,不當“面子消費”的“冤大頭”,補上理性消費這一課吧。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0日 20 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