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文昌十大人物事跡
文教鎮加美村第一書記黃德樂:
扎根農村為民謀利村民聯名挽留他
黃德樂是文昌市商務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15年7月份被組織安排到文昌市文教鎮加美村擔任第一書記。剛到加美村,黃德樂就被村內的雜亂、落后的環境震撼了。黃德樂用了一個多星期在村子走訪,挨家挨戶跟村民聊天,跟村干部們開會,共同分析村子貧困的原因。并對村民做出承諾:“要讓村路寬起來、村容村貌美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
有了承諾,黃德樂平均每個月要在村子和村民同吃同住20多天,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努力,為村子發展謀思路。曾經有村民以為黃德樂只是來作秀的,還曾經對他吼道“我的地你不準碰”,現在這位村民經常對他說“我的地你隨便用”。還有的村民看到黃德樂在村子忙活時,爬上椰子樹給他摘椰子。
黃德樂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任期,加美村實現脫貧完成率100%,村民們集體聯名向組織申請,希望他能繼續留下來。如今加美村村內建起了8公里長、3.5米寬標準的水泥路,村民們再也不用走土路。基礎設施、農業田地等都有了翻天覆地改變。
點評:擼起袖子做事,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謀福利,不愧是黨員干部先鋒模范。
文昌市光榮院院長韓文英:
31年如一日以院為家為“大家”獻大愛
1986年,18歲的韓文英來到文昌市光榮院工作,成為當時光榮院4名護工中的唯一一名女性,一干就是31年。
31個年頭,韓文英把人生最好的時光奉獻給孤老傷殘軍人、孤寡老人、棄嬰孤兒,她既是老人們的“女兒”,又是棄嬰孤兒們的“媽媽”,她用自己的愛心、真誠讓老人和孩子們健康、快樂地生活。
31年來,在韓文英和同事們的細心照顧下,先后有150多名老人在光榮院安度晚年,其中年齡最大的100歲,最小的也有78歲。目前有16名老人在光榮院安度晚年。
在照顧好老人的同時,韓文英在孤兒棄嬰身上傾注更多的心血,讓孤兒棄嬰在“母愛”的呵護下成長,她陪著腦癱、智力有障礙的孩子們玩游戲,抱著棄嬰喂水喂飯。光榮院自建院以來,前后收養了100多個棄嬰和孤兒,那些長大成人的孩子們回院看望時,還是親切地管她叫“英媽”。
對光榮院里的老人、兒童細心,但韓文英卻對家人粗心。31年里,韓文英沒有一個春節是和家人團聚,為照顧生病的老人而無暇顧及兒子的高考,自己的父母生病被送到醫院后,她才“后知后覺”地趕到醫院看望。
點評:為了光榮院,她付出最好的年華,無暇照顧家人,這種大愛值得每個人尊敬!
同濟文昌醫院院長劉正湘:
為了群眾看大病不出縣退休博導再奉獻“青春”
今年已經65歲的劉正湘,是國家二級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武漢同濟醫院名醫科學家、博士生導師。本來已經“功成名就”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他卻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生活,一個人來到了陌生的小縣城。2014年11月,他受聘擔任同濟文昌醫院院長,肩負提升該醫院醫療水平的重擔!通過他三年的努力,讓該醫院醫療水平往前邁了一個大臺階。
目前,從同濟文昌醫院同期轉診省城醫院的病人減少51%,醫院陸續開展68項醫療新業務、新技術。現在不僅僅是文昌患者回流,海口的一些患者也慕名而來,甚至省外的患者也來文昌治病。2016年6月28日,同濟文昌醫院正式成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發射試驗隊的保障醫院,這是對同濟文昌醫院近年來取得成就最好的肯定。
這些年來,劉正湘的忙碌不僅是管理方面,他經常帶領醫護人員,到文昌偏遠的地區給群眾看病。也有人勸他“年齡不小了,悠著點”。但他回答:“我來這里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給當地造福;我還能跑,對于工作我依然是青年人,我要把‘青春’奉獻給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點評:功成名就,本該安享晚年,卻再次“青春”起來,是時代的楷模!
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黃春光:
借來“春光”獻百姓
1996年,黃春光以僅有的3萬元創辦了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至2016年,短短的20年,他的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椰子類食品龍頭企業,擁有3000多員工,9大系列200多個品種,年產量超萬噸,產品出口英國、美國等國家及香港、澳門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春光”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隨著公司規模越做越大,黃春光想盡自己所能,為當地百姓做點事。20年來,黃春光招收了一批批來自貧困家庭的員工。2015年,由春光食品全資投資1.8億元的文昌龍樓春光椰子王國破土興建,這是我國首座以椰子文化為主題的觀光工廠,可以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給當地的貧困農戶。
20年來,黃春光以實際行動切實擔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2007年,由他牽頭與其他企業一起成立東郊鎮“椰苗助學基金會”,資助了500多名貧困生;2010年,他把10萬斤大米送給災區,捐助115.2萬元災后建設; 2014年,強臺風“威馬遜”重創海南文昌,他捐助大量物資,捐款180萬元。2015年,他捐助給文昌中學150萬元修建行政辦公樓,改善了學校的辦公條件。
點評:自己致富了,不忘幫助鄉鄰,好善樂施,值得頌揚!
原重興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許鐘勝:
倒在扶貧崗位上
2016年11月22日,38歲的文昌市重興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許鐘勝永遠離開了,在生前最后的幾個小時里,他仍然在工作:2016年11月21日晚上7點,他帶領駐村干部到新風村組織開展收看扶貧夜校工作。當晚10點多,他還來到辦公室里開始撰寫督查情況和修改有關材料。
許鐘勝生前曾任新風村委會駐村工作組組長和鎮脫貧致富夜校監督小組組長,他深入村里了解村情民意,特別是反映強烈的木欖二、三村道路損毀問題和大洽、上截田山塘下游農田靠天吃飯的灌溉問題,他多次到實地進行查看、拍照、撰寫報告材料,向鎮政府反映并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最終使得木欖二、三兩條道路在2016年10月中旬動工,11月17日完工,惠及了25戶103人。大洽山塘和上截田山塘的除險加固工程也于2015年5月份動工,2016年6月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投入使用,惠及下游9個村民小組約876人,解決了195畝農田的生產灌溉問題。
兒子年幼,妻子教書,盡管重興鎮離瓊海市的家車程僅用半個多小時,為了更好工作,他很少回家,就住在鎮政府里的宿舍,在食堂吃飯。
點評:扎根基層為老百姓辦實事,辛勞工作獻出年輕生命,可歌可泣!
文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符致明:
為殘障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今年41歲的符致明是文昌市東郊鎮人,在高中時,因為家中長輩在民政系統工作,他曾多次見到殘疾人、殘障兒童,尤其是聾啞人,雖然四肢健全,生活卻更加困難。長期的耳濡目染,符致明對聾啞人的生活可以說是感同身受。
從那時起,符致明心中就有一個堅定的方向:自己要為這些聾啞人出一份力,最起碼要幫助他們生活自理。高考填報志愿時,符致明選擇了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2001年秋,符致明懷著一顆真誠的愛心,來到文昌特殊教育學校任教。
在16載特殊教育生涯中,符致明用慈父般的愛澆灌著特殊的孩子們,呵護這些脆弱、“折翼”的孩子們健康成長,成為他們無聲世界里的領路人。
這些聽力有殘疾、智力有障礙的孩子因為生理缺陷,基本沒有受過學前教育。符致明首先教聽力有殘疾的孩子們學習中國手語,讓孩子們能通過手語進行交流。在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睡生活自理方面,符致明更是像父親一樣關愛,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學校,教孩子們鋪床疊被,課后,帶著孩子們做游戲,飯點,看著孩子們吃飯,夜晚,還要照顧孩子們入睡。
點評:用慈父般的愛,為殘障人士撐起一片藍天,師者德無疆!
公坡鎮茂園村村民韓仲元:
花甲鄉賢心系故鄉繪藍圖帶村民走富路
韓仲元是土生土長的公坡鎮茂園村人,已年過花甲。早年當過兵、經過商,長期在外的經歷讓他有思想、有頭腦、有見識。尤其在事業有成后,韓仲元看到鄉親們仍然思想守舊,生活窘迫,他更加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努力幫助大家。
茂園村共有22戶152人,人口不多,但受地勢低洼、村道路況差、村民思想保守等因素影響,村民收入低。韓仲元多方奔走,2010年爭取到市交通局支持,把進出村子唯一的道路硬化。受自然條件限制,茂園村常年來“六旱七澇”,村民種植水稻、胡椒、反季節瓜菜等傳統農作物遇到自然災害,往往顆粒無收。韓仲元引導村民種植蓮藕,2016年村里挖了10畝荷塘,種下蓮藕。在公坡鎮政府的牽線下,文昌市工商聯(總商會)到茂園村考察,韓仲元把村子的情況進行詳細說明,成功引來了黑山羊養殖產業,至今已養殖130只黑山羊。
韓仲元為家鄉的發展不遺余力,每個星期都要從海口的住處回到村子兩趟。今年,韓仲元四處找設計公司、設計院,幫助村子進行規劃。在韓仲元的積極奔走下,一家設計院免費幫村子進行了整村規劃。
在心系家鄉的“鄉賢”韓仲元的帶領下,茂園村在不久的將來“大變樣”,村民大伙實現“就地致富,不離鄉不離土”。
點評:心系故鄉,年過花甲,繪藍圖帶村民走致富路,真鄉賢也!
蓬萊鎮邊寨村村民馮益華:
婆婆當媽嫂當姐孝老敬親人人夸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文昌市蓬萊鎮邊寨村就有一位好兒媳、好弟媳馮益華,她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4年直至安詳去世,嫂子因病做完手術后,她繼續照顧嫂子,52歲馮益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孝道的涵義。
婆婆年紀大了,牙口不好,馮益華一日三餐做飯時都會特意把米飯煮軟些,肉、菜都會盡量切小切碎,讓婆婆吃得更容易些。
2006年,婆婆因腦血栓癱瘓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天不亮,馮益華就起床生火做早餐。一日三餐,馮益華都要小心翼翼把癱瘓在床的婆婆扶靠在床頭,一口一口地喂婆婆吃飯。婆婆吃飯慢,馮益華沒有一次不耐煩,總是耐心地等婆婆咀嚼完一口接著再喂一口,整個喂飯過程要半個多小時,等婆婆吃完飯,她安頓婆婆躺下,自己再去吃飯。為防止婆婆生褥瘡,馮益華每天都要多次給婆婆翻身,擦洗身體;婆婆癱瘓在床無法行動,馮益華便給婆婆接大小便。
2015年,馮益華的二嫂因患病做了一次大手術,手術后回家修養。每天,馮益華都會到二嫂家,給二嫂按摩,幫助她做恢復性訓練。曾道政要下地干農活,馮益華每天都會幫忙做飯,喂二嫂吃完飯,自己再回家做飯。每天馮益華除了給二嫂按摩,做飯外,她還要幫忙換洗衣物。經過馮益華半年多的精心照顧,二嫂可以下地緩慢走路。
點評:把婆婆當成母親照顧,把二嫂就是姐姐,鄉村媳婦成孝道美德之典范!
志愿者張宗飛:
為公益付出熱情為生命點亮希望
在文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有著同樣的夢想和追求,他們付出卻不求回報……他們對溺水者打撈救援,為在校學生、單位企業傳授防溺水知識,在臺風中救援,給老人免費發放黃手環,他們就是文昌藍天救援隊籌建隊,30多歲的張宗飛是他們的隊長。
2014年7月18日,超強臺風“威馬遜”在文昌市翁田鎮登陸,張宗飛種植的胡椒、菠蘿蜜等在超強臺風中全部被毀。雖然遭受巨大損失,張宗飛沒有搶救損失,而是當起了“向導”。張宗飛結識了許多救援隊員們,他被深深打動了,主動申請加入藍天救援隊獲批準。當救援行動結束后,省外的藍天救援隊隊員陸續離開,張宗飛到了三亞藍天救援隊開始進行急救知識、溺水救援等系統培訓。張宗飛在培訓時一刻都不敢馬虎,因為他知道一個急救動作的規范與否,很可能直接關系到生命的延續。
2016年4月10日,在文昌市應急辦的支持下,文昌市藍天救援隊籌建隊宣布正式成立,它的建立為文昌市應急救援隊伍增加一股新的力量,推動了民間救援體系的發展。
2016年4月份,在文昌地區發起2次“用心關愛讓愛回家”黃手環免費發放活動;參加過多起在文昌,海口,澄邁等市縣的溺水事件免費打撈救援;參加14場“防減災進校園之防溺水講座”;組織2次文昌火箭首發期間觀測點周邊海上安全保障志愿服務。
點評:為公益付出,點亮生的希望,值得年輕人學習!
馮坡鎮馮坡村村民黃宏昌:
助人為樂不計回報“雷鋒三公”傳美名
文昌市馮坡鎮馮坡村83歲老人黃宏昌多年來熱心幫助別人,總是在別人困難時伸出援手而不求回報,心地善良的他被大家尊稱“雷鋒三公”。黃宏昌在家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小時候的貧困,讓黃宏昌懂得生活的不易,大家的互相幫助,更讓黃宏昌感受到溫暖。正是因為吃過苦,所以看到別人吃苦,黃宏昌就想幫助他們。
1978年,生活越來越好的黃宏昌在馮坡鎮開了一家食店,賣些茶水、副食品。鎮上一些孤寡老人、困難孩子都得到黃宏昌的幫助,他經常送些食品給他們,年關將至,他總是竭盡所能給他們送點米、送點肉。馮坡鎮下村仔村的楊日山一家人因巨額醫藥費陷入困境,黃宏昌聽說后,揣著1萬元給他們送了過去。但為了省幾塊錢的三輪車費,80多歲高齡的黃宏昌是走過去的。馮坡村委會60多歲的村民黃遠東,兩兒子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難以工作,全家靠他一個人種胡椒維持生計,黃宏昌給他送去1.6萬元。
黃宏昌與村干部商量如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給每家貧困戶購買50株泰國精品椰子苗,并每戶借助2萬元用于購買牛羊。黃宏昌對有需要的人慷慨,但自己的生活卻顯得非常“小氣”。他和老伴住在木工店里,房間就只有兩張床、一個柜子,做飯還是燒柴,房里的空調還是兒子多次要求才安上的。
點評:八旬老人學“雷鋒”,助人為樂,不計回報,為老而尊之典范!
?
相關鏈接:
注意啦!海南文昌部分道路7月2日起實施交通管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