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德和中歐經貿關系穩步發展,雙方在互惠互利中構建了信任,可以說經貿關系已經成為中德雙邊關系的基石。
然而,在過去一年中,中德經貿關系出現了一些摩擦。那么,中德間經貿往來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中德、中歐間產生經貿摩擦的原因又是什么? 本報記者于近日獨家專訪了中國駐德國使館經商處公使銜參贊王衛東,請他來解讀這些問題。
中德貿易欣欣向榮
關于中德間的貿易現狀,王衛東介紹稱,盡管受到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投資品需求不振、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2016年中德雙邊貿易額仍保持高位穩定,中國在德國的市場份額有所增加。據中方統計,去年前11個月雙邊貿易額達到1374.2億美元,同比微降3.5%,中方逆差190億美元。按照德方最新統計,去年前10個月雙邊貿易額逆勢增長2.7%,約占同期德外貿總額的7.8%,較2015年增長0.3個百分點。其中,德自中國進口771.4億歐元,增長1.6%,占德總進口額的9.8%,高于2015年9.6%的份額;對華出口618.6億歐元,同比上升4.1%,占德總出口額的6.2%,高于2015年5.9%的份額。
中德貿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中歐貿易中的核心地位穩固,約占中歐 (盟) 貿易額近三成,同時中國也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與美、法等國并駕齊驅;二是中國市場對德國工業企業的戰略意義更加重要,尤其是汽車及零部件、電子光學產品、化工制藥、農業、環保等領域,比如德國最大工業集團大眾公司去年在華銷量達到400萬輛,中國是其主要的業績增長來源;三是兩國間的產業鏈合作更加緊密,中國對德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類產品占中國對德出口額的比重已超過半數,目前德在華投資企業已達5000多家,在德中資企業也達到約2000家;四是雙方在貿易領域的互補性短期內不會改變,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不斷提高的品質要求為德國高技術、高質量產品提供了發展空間,雙方在技術領域的合作也因此日益緊密。另外,中國目前需求較旺的環保技術和產品也給德國企業提供了更好的合作機會。
當然,隨著中國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包括外資企業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德國企業在中國獲取超額利潤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需要以平常心面對,同時應該加大在華投資和研發力度,將更適應中國市場的產品和服務帶到中國市場去,更好地滿足中國企業客戶和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貿易保護損人不利己
王衛東對記者表示,德國歷來主張貿易自由化,也是其主要受益者。但近期歐方強化對華貿易保護措施,與德國政府立場的變化不無關系。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德國作為對華鋼鐵產品出口順差的國家,也是中國鋼鐵生產設備的主要供應國,卻對中國鋼鐵產能過剩橫加指責,將全球性、普遍性的產能過剩問題歸罪于中國,個別政治家借此宣稱中國不是市場經濟,其保護主義傾向令人擔憂。
與此同時,中國對德投資剛處于起步階段,就遭遇到德方的限制,這不利于兩國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部分西方國家一方面要求中國不斷擴大市場開放,另一方面卻針對中國產品和投資不斷關緊自己的大門;一方面無視中國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一味標榜自己的市場自由,另一方面卻不斷增加對企業商業行為的政治干預,限制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步伐。
這種保護主義的危害性不言而喻。目前,世界經濟尚未復蘇,在此背景下,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歐債危機持續發酵,難民問題帶來的社會沖擊難以預測,民粹主義盛行,恐襲事件時有發生,英國脫歐的影響尚未真正開始,美國新領導人的政策不可預見性等等。以上種種,正需要歐洲采取更加理智的態度,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將會對歐洲乃至德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攜手并進方能迎接挑戰
王衛東表示,2017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是雙邊關系向前發展的重要一年。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過程中,歐洲面臨英國退歐、難民涌入、成員國經濟發展失衡、民粹主義抬頭等重大挑戰;中國經濟處在穩中求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階段;德國從中國手中接棒G20輪值主席國,繼續倡導創新促進增長、反對保護主義、發展數字經濟等。
在此背景下,中德兩國需要攜手并進,依靠更緊密的合作,共同維護好世界經濟的繁榮穩定。著眼于未來,中德在智能制造、高端機械設備、航空、鐵路、環保、農業、現代服務業、標準化以及第三方市場合作等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德兩國處在歐亞大陸的兩端,分別是亞歐兩個大洲的最大經濟體,互為所在地區最大經貿伙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兩國企業間的互利合作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我們希望德方能夠相向而行,抓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以戰略眼光全面推進對華合作。(記者 趙海博)
?
?
?
?
相關鏈接:
海口世貿北路一掉頭口被封?交警:改造后將不能掉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