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登明
一個人能帶動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就會帶動一片,明窯公司的成功鼓舞了其他的制陶人。現在年近60歲的何登明1998年南下廣州,憑借自己的制陶手藝,很快在當地的陶企成為技術骨干。后來又得到了廣州美院老師、清華大學教授的細心指點,制陶技藝得到了提高,成為知名的制陶專家。2015年在管窯鎮政府的盛情邀請下,他放棄了廣州的高薪工作,回到故鄉創業。他說,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為管窯鎮制陶業的復興貢獻一點力量,他說,只有將高起點與創新結合起來,管窯鎮的制陶業才能復興:“祖祖輩輩都是做陶瓷的,回來是提升管窯陶瓷的第一步。過去的陶瓷不能拿臺面,回來希望做好點,拿得上臺面。”
現在何登明在鎮里一家陶企供職,還自己開了一個工作室,潛心鉆研創新陶藝技術。工作室里的作品從練泥、拉坯到燒制都由他一個人完成,這里琳瑯滿目的作品見證了他這次“回歸”的成功。
隨著新陶企的出現和何登明這樣的大師級技師的回歸,管窯這個古老的制陶小鎮正在煥發生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年5月,湖北省美術家協會陶藝創作基地、黃岡市美術家協會陶藝創作基地紛紛在管窯鎮掛牌。
何登明展示自己的作品 攝影 白永光
我叫何登明,我是湖北省黃岡陶瓷傳承人,我從1973年開始跟父親學拉坯,做手工,一直做到2008年,我們官窯廠不太精氣,后來我就南下去廣東,在廣東待了16年,16年后真有成就感的就是那時候茶商清華大學教授高峰老師的指點學了很多東西,后來我們縣政府的管窯廠邀請我們回來。因為我也是管窯人,我也愿意回來,回來后我想把我們官窯這個地方的陶瓷陶藝能夠傳承下去。父親是這邊的人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邊的人。我們回來后把管窯的陶瓷提升了一步,過去我們管窯的陶瓷都是放在地上的不能放在臺面上。現在我們回來呢把這個陶瓷做的更好一點,希望人能夠把這個陶瓷拿到臺面上去用。過去我們管窯就是燒農村用的菜壇子,燒罐子,而我們回來后可以把這個茶器,花器,擺件很多做的更精細,和以前繼承的不一樣完全是兩個概念。但是我們繼承的官窯手工拉坯是傳統的技藝把這兩個工藝都要傳承下去。要做個杯子,做個瓶子,要拉坯用一個人,算上油就兩個人,還要裝窯的燒窯和管窯的很多人才能完成一個杯子的工序。但是我不需要,我帶徒弟之外泥料,油料上油,到裝窯,燒窯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因為我受高老師的影響很喜歡陶瓷,一直在家里自己研究,想把這個陶藝傳承下去。
?
?
相關鏈接: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采訪】法官廟村人的新期待
【砥礪奮進的五年】煙臺峰英雄連:承載先輩的榮光再出發
【砥礪奮進的五年】三夏時節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蹲點日記】甘肅隴南:坪婭鄉搬遷記
【砥礪奮進的五年】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走向3.0版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