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6月30日,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陳學偉團隊因為一篇發表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的論文,被重獎1350萬元。7月1日,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推送了文章《一篇Cell論文重獎1350萬,你怎么看?》,引發網友熱議。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水稻論文獲重獎1350萬 作者:僅50萬是團隊獎金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07-05 07:05

      1350萬元重獎水稻論文

      高額獎金引發網絡熱議,成都商報昨專訪論文作者回應爭議

      頒獎現場 圖據四川農業大學

      反方

      “這種評價導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發展,也會嚴重影響年輕一代科學家做科研的態度。”

      正方

      “現在有些明星一場演出就是幾十上百萬元,比科學家收入多多了,就是該重獎科學家。”

      6月30日,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陳學偉團隊因為一篇發表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的論文,被重獎1350萬元。7月1日,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推送了文章《一篇Cell論文重獎1350萬,你怎么看?》,引發網友熱議。

      3日,論文作者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教授,于個人博客發文回顧了陳學偉團隊獲獎一事的來龍去脈,對1350萬元的組成進行了解釋,并表示,網上一些說法是誤導性的“標題黨”所致,這1350萬元中,只有50萬元是獎勵給團隊的獎金。

      來龍去脈

      6月30日,川農大重獎鼓勵科研創新:因水稻所陳學偉研究團隊發現了對稻瘟病具有廣譜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變異位點,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徑,其論文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發表,學校對其進行了表彰,發出共計1350萬元的獎勵和支持經費,并特聘李偉滔副研究員為教授二級崗。

      公號開炮/ 一篇論文值1350萬元?

      稻瘟病被稱為水稻的“癌癥”,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時減產30%-50%。川農大教授陳學偉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專家合作,經過七年多的探索研究,終于發現水稻天然變異位點,這將有望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解決抗病基因耐藥性的國際難題,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新路徑。

      重獎消息傳出后,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推送了名為《一篇Cell論文重獎1350萬,你怎么看?》的文章,文章中稱,科學家需要獎勵,科學家也需要榮譽,然而因為發表了一篇高分期刊的論文而獲得成百上千萬元的重獎,這種評價導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發展,也嚴重影響年輕一代科學家做科研的態度,甚至由此滋生為拿獎金而發論文、為寫論文而做研究的傾向,甚至不惜學術生命,干起造假、抄襲的買賣。“知識分子”主編饒毅說:“把發論文變成政績工程,過分崇拜刊物,不看內容,遲早會出問題。”

      隨后,網絡上掀起了“一篇《Cell》論文值不值1350萬”的討論。大多數網友正面評價學校的獎勵力度,但聲音不一,有的說多了,有的說少了,也有的說不應該重獎論文,敗壞學風。

      作者回應/ 只有50萬元是團隊獎金

      7月3日下午15時16分,論文作者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教授在個人博客上發表了題為《關于Cell論文學校獎助的那些事》一文。

      李平寫道:“標題有些誤導,不認真看確實會認為給作者獎勵了1350萬元。作出負面評價的人,多半沒有認真看獎勵文件的內容,不加分析就開始評論。如果認真看了獎勵文件,其實只有50萬元是獎勵給團隊的獎金,其余1300萬元中,50萬元是一次性資助的科研經費,1250萬元是分五年資助的科研經費。好在絕大多數科學工作者還是認真看了獎勵文件的。”

      此外,李平也對該論文能登上《Cell》的原因做出了解釋:一是發現的天然變異位點極其難得,且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時,對產量性狀和稻米品質沒有明顯影響,應用價值大;二是在水稻等植物中清楚完整揭示了這種抗病調控新機制。論文審稿專家們評論說,這是一項罕見的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員都具有很高影響力的杰出研究成果。李平稱,最為高興的是,能得到連續五年的持續經費資助,這樣可以讓陳學偉的科研團隊更加專注于科研,開展一些更有意義且需較長周期的研究課題。

      撰文緣由/ 作為所長想為同事減壓

      昨日,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李平操著一口四川話,不時笑出聲。他對撰寫《關于Cell論文學校獎助的那些事》的原因進行了解釋。

      李平稱,此事最先在網上引起關注后,很多人打電話來問團隊的人:哦喲,你們拿了這么多獎金啊?大家都在不停地解釋這個事情。“我年紀大一點,抗壓力強一點,一些年齡較小的同事們壓力就比較大。我就安慰他們,沒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獎金就這么點,其余都是科研經費,并且是正當的。”

      由于網上的一些負面評論給同事們帶來了思想壓力,李平表示,他想寫個東西來回應,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1350萬元是怎么構成的。“不要讓我們第一線的科學家再去承擔更多的思想壓力,希望大家不要來打擾科研人員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畢竟科研工作才是我們的本行,其他的都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我寫下這些,不涉及我本人的利益,作為一個所長,我覺得有必要減輕他們的壓力。”李平說,這個回應學校的同事和家人也看到過,大家也沒有說什么。“截至7月4日,這個回應沒有對我本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什么影響。”

      一些爭議

      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李平也逐一回答了多個焦點問題。他解釋了1350萬元的組成:其中,只有50萬元是獎勵給團隊的獎金,其余1300萬元中,50萬元是一次性資助的科研經費,1250萬元是分五年資助的科研經費。

      / 網友五種聲音 /

      1

      獎勵力度過大? 平均每人僅2萬多元

      許多網友認為,1350萬元獎金太多了。

      李平稱,其實這1350萬元中,只有50萬元是獎勵給團隊的獎金,其余1300萬元中,50萬元是一次性資助的科研經費,1250萬元是分五年資助的科研經費。

      對于50萬元的獎勵,李平認為不多,他說,四川農業大學有相應的獎勵政策,之前四川農業大學也對發表在《自然-遺傳》上的論文的作者們予以了獎勵,獎金都是一樣的,也是50萬元,但沒有引起這次這樣的關注——因為當時資助的科研經費可能沒有這么多。

      李平說,這種獎勵,算績效獎勵,這篇發表在《CELL》上的論文作者,國內外加上一起有20多人,20多人分50萬,雖然團隊成員付出和貢獻不一,獎勵會有區別,但即便平均下來,每個人也就2萬元左右。

      2

      科研經費咋用? “不可能落入科研人員腰包”

      除了獎勵,還有不少科研經費,這些經費如何使用?

      李平稱,科研經費的使用,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財務制度來執行,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可能落入科研人員的腰包。

      “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但我熱愛川農大,也不愿意大家對川農大有負面看法。”李平說,川農大學術氛圍很濃,獎勵反而是其次的。“我是二級崗教授,算上工資加績效等,扣除稅收和保險后,每月拿到手的有1萬2千元左右,加上年終績效獎勵等,一年也就20來萬,在高校中不算高的。我還是二級崗教授,三級崗、四級崗等就更低了。”

      3

      可能敗壞學風? “只是一種激勵方式”

      網上有聲音稱,重獎論文這種評價導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發展,也會嚴重影響年輕一代科學家做科研的態度,甚至由此滋生為拿獎金而發論文等行為。

      李平認為,相信絕大部分做科學研究的人不是為了得獎,而是為了科研本身去做的。獎勵大家發表論文,只是一種激勵方式而已。“我們做科研,誰能保證自己的東西能達到獲獎的要求,達到什么程度呢?也許做一輩子科研什么都沒有,一生沒有獲獎的大有人在,但這并不代表他就不努力。”李平說,誰也預見不了科研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能取得什么樣的成果,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課題。從事科學研究也是一種職業,既不能推得太崇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與其他職業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艱辛,守得住清貧,還要接受得了可能一生無為的凄楚。

      4

      將使水稻增產? “提高抗病性,不降低產量和質量”

      有網友說,該論文的研究成果應用以后,將使水稻增產,幅度遠超想象。

      李平說,這個并非論文的主要內容,該篇論文主要說的是天然變異位點極其難得,這一變異位點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時,對產量性狀和稻米品質沒有明顯影響,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此外,也清楚完整地揭示了抗病調控機制。

      “抗病性通俗地說就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一般來講,作物提高抗病性多少會影響產量和品質等,就像一個人要抵抗病魔一樣,肯定要消耗你的能量,而這個基因就達到了抗病性和產量的有機統一,既提高抗病性,又不會降低產量和品質。”李平說,該項研究闡明了新型廣譜持久抗病的分子機理,為水稻稻瘟病廣譜抗病育種提供了重大理論和應用基礎,也為在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方面開展相關新型抗病機理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重要借鑒。

      5

      收入不如明星? 只要是合法收入,都應該得到尊重

      除了一些質疑聲,網友們也有不少力挺李平等人。網友“羅漢松”就明確地表示,現在有些明星一場演出就是幾十上百萬元,比科學家收入多多了,就是該重獎科學家。

      對于這種說法,李平很淡然。他說,行業不同,不要去比較,我們尊重每一個行業勞動者的勞動所得。不應拿科學家去與明星比較,因為行業不一樣,經歷的辛酸、艱苦等不一樣。既然選擇了科學研究這條道路,就應在業界內進行比較,比如比論文、比社會經濟效益的貢獻,當然也可以比哪個學校的收入高,但不能跨行業比較。

      “我認為各個行業有各自的特點和辛苦程度,演藝界有收入高的明星,也有大量的二三線工作者,他們付出了很多辛苦的勞動,也沒有獲得很好的收入。”李平說,各行業有各行業的規則,各行業的勞動者,只要是合法收入,都應該得到尊重。

      李平希望,大家多關注科學研究,不要過多干擾科研工作者,給科研工作者一個好的科研氛圍。成都商報記者 蔣麟

    ?

    ?

    ?

    相關鏈接:

    北大博士神論文:為何學校打印店老板多是湖南人?
    醫生評職稱發論文出現“抄論文”“買版面”現象
    “打印店神論文”背后的鄉土社會動力
    如何對醫學論文造假零容忍?央視:懲處震懾效果不夠

    ?

    相關鏈接:
    如何對醫學論文造假零容忍?央視:懲處震懾效果不夠
    北大博士神論文:為何學校打印店老板多是湖南人?
    醫生評職稱發論文出現“抄論文”“買版面”現象
    “打印店神論文”背后的鄉土社會動力
    [來源:成都商報] [作者:] [編輯:程小欣]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