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糧上網,激活傳統農業深度謀變——
□本報記者 梁現瑞 李淼 周海波
聯通糧食生產的上下游,把市場變化的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供給和需求兩端
聯通四川省內外,實現四川糧食的“買全國”“賣全國”
吸納金融、科技、農業、營銷等多個領域參與,曾經靠農民單打獨斗的農業正進入深度分工、延伸拓展、協作推進的新階段
盛夏,川南內江,出城放眼四望,到處是碧綠的稻田。
變化,藏在不變的風景中。以市中區永安鎮石板村6社村民魏榮華為例,今年,他家的5畝水稻,全部換成了新品種“內5優306”。
種植方式在變。今年,魏榮華首度放棄化肥,為稻田“喂”有機肥。
經營思維在變。今年,石板村熱熱鬧鬧舉辦了首屆插秧節,玩起了網絡直播,目的是借此打造“憶常心”生態稻米品牌。
系列動作背后,是傳統農業的深度謀變。
去年6月,“川糧網”在內江注冊落地。它聯通糧食生產的上下游,把市場變化的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供給和需求兩端;聯通省內外,實現四川糧食的“買全國”“賣全國”;同時,還吸納金融、科技、農業、營銷等多個領域參與,曾經靠農民單打獨斗的農業正進入深度分工、延伸拓展、協作推進的新階段。
換稻種、換肥料、換思維、換格局、多主體……以川糧上網為契機,四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棋局,落下關鍵一子。
打造“傳感器”:通過市場力量,有效聯通供給和需求兩側,將市場需求第一時間傳遞給農民,反向引導農業及時調整供給結構
地處川南丘陵,石板村是典型的農業村,“大春種水稻玉米,小春種小麥油菜”。
“調,為啥要調?”說起調整種植結構,今年69歲的魏榮華一臉懵,在他的印象中,自己從記事開始,當地就是這么種田的。
“咋調,向啥方向調?”接下來這個問題更是魏榮華沒有想過的,除了水稻小麥,他還能種什么?
轉折點出現在今年。春節后,剛到要育秧的時節,當地合作社向農民承諾:凡種“內5優306”等優質稻的,收購價在國家托市收購價基礎上保底加價15%,有機種植再提價10%。
魏榮華盤算,有機種植產量雖略減,但每畝起碼要多掙200多元。他坐不住了,大膽決定:換稻種!
從今年開始,在四川,千千萬萬個魏榮華一樣的農民作出了同樣的選擇。而這背后,有一個重要的推手——川糧網。
作為四川省首家以PPP模式組建的糧油電商公司,川糧網架構與眾不同:在四川省糧食局推動下,四川糧油批發中心攜手隸屬內江國資公司的綠禾糧油食品,再引入第三方混合所有制企業北大荒米業。
商業模式也不同。川糧網包括B2B大宗貿易平臺、B2C模式的“優產到家”APP客戶端以及O2O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之所以選擇落戶內江,一是因為區位,內江地處成渝之間中心位置,200公里范圍內坐擁上億人口大市場;二是因為基礎,內江是四川省7個放心糧油工程試點市之一,糧農生產銷售的基礎很好。
某種程度上,川糧網就像一枚傳感器,不僅隨時感知搜集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同時傳遞給供給端。
在川糧網的帶動下,內江市農業生產結構正悄然生變。原來“我種什么,你就收什么,市場就賣什么”,一躍變成了“市場需要什么,農民就種什么”。
內江市農業局負責人透露,今年將建設打造優質水稻示范區,重點推廣“川優6203”“內5優39”等新品種,優質稻面積穩定在71萬畝以上,到2020年增至102萬畝以上,占當地水稻種植面積的8成以上。
從追求產量N連增到追求優質品牌,正是四川糧食產業努力新方向。今年,四川省力爭優質稻達1600萬畝以上。川糧網與四川省農科院攜手推進“川米優化工程”,加速重塑“川糧”形象。
“傳感器”信號還延伸到全國。川糧網目前已與黑龍江、湖北等十余省市糧食主管部門達成雙向合作意向,5月,黑龍江糧食局1500噸大米入川。
“通過需求反向與黑龍江在玉米種植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四川省川糧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曉松介紹,黑龍江玉米入川,不僅將彌補四川一級、二級玉米的巨大市場缺口,平臺還與上下游共建綠色養殖生態鏈,實現產銷雙贏。
做好“整合者”:整合“小散”,激活政策、渠道、技術、金融等要素;整合內外,不僅引進來,也要賣出去
“你們說,這種米值多少錢?”采訪期間,吳曉松返回辦公室,拎出一袋大米,順便給記者出了一道題。
這袋米是達州開江縣寶石湖地區的高山晚熟米,當地生態環境優良,自然條件好,大米品種也不錯,卻老是賣不起價。于是,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會同川糧網,共同啟動開江優質大米打造工程。
小小一袋米,濃縮的是四川大米甚至整個四川農業的困境。作為農業大省,“川字號”農產品品質不錯,如茶葉、水果,但缺品牌,一直在市場上處于中低檔次。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川糧品質、提升川糧品牌是應有之義。內江市石板村“換稻種”的故事,只是這次大變革中的一個小片段。如何將一款“無品無牌”或“有品無牌”的農產品提升為“品”“牌”俱佳的商品,才是四川農業面臨的更大挑戰。
方向既明,行動展開。
——實施品質提升工程。針對部分農產品品質較差的問題,川糧網和四川省農科院等科研部門合作,推出多個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并不單純追求產量,而是更加注重口感、綠色、健康。
——實施品牌打造行動。四川省農業廳、四川省糧食局牽頭,川糧網等企業配合,對現有產品進行品牌化打造。目前,川糧網注冊的“首翠”品牌已上市2個月,包括大米、辣椒、花椒等多種產品。未來,川糧網還將開設“故鄉的滋味”板塊,首先瞄準將“四川造”推向全國,讓在外的川人享受到正宗的故鄉味道。
眼下,內江正摩拳擦掌,資中血橙、黃老五、周蘿卜、威遠無花果等即將集體抱團觸網。
“雖然我的‘內飛’牌大米是四川省名牌,但省外銷量僅占不到兩成,下一步希望通過川糧網走向全國,變‘內飛’為‘外飛’!”內江飛龍米業老總尤成林期待。
——實施經營體系創新行動。在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新優化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單靠農民自身完不成。”在吳曉松看來,農產品的品牌化打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前期的規模化種植到后期的品牌化營銷,需要金融、營銷、科技、農業等多個系統共同參與。
這一過程中,川糧網扮演了資源整合者的角色。
以種植端為例,川糧網并不和單家獨戶的農民合作,而是向某一個縣或某個大戶下訂單,因為訂單規模很大,這就倒逼各地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變“小散”為規模化種植。
同時,由于有了大企業的參與和保障,金融部門也敢于放貸,為“糧食+金融”的合作掃清了障礙。而資金問題一旦解決,后續的規模化、品牌化等難題隨之破解。
“種得好首先得賣得好。”在吳曉松看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全國一盤棋,不僅把優質放心糧油引入四川,也要把四川的好東西賣出去。
當好“把關人”:建立從前端到終端全過程的監管體系,運用技術與制度、內部與外部多重手段,當好“舌尖上的衛兵”7月3日,內江川南電商中心,深綠底色裝修的川糧電商體驗中心綠禾體驗店格外惹眼。71歲的市民卓光英守在電飯煲旁,等著品嘗后再決定下單。
吃得好、吃得安全,是當前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但好不好吃,嘴能嘗得出,重金屬含量超不超標,又從何得知?
讓種的人小康,讓吃的人健康,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大目的。川糧網在探索。
前端,大力推廣有機種植,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川糧網正準備與四川省農科院等共同發起“四川農產品食品安全科技創新產業聯盟”,從源頭上確保產品的安全。
中端,通過基地直購,減少中間環節。川糧網已經與中國農科院、中儲糧成都研究所、黑龍江供銷社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與華東、華中地區糧食30強企業的10余家形成產銷對接,今后,各產區優質糧可直接出國庫,不經中間商,直達指定倉庫,再精準到需求方。
目前,川糧網正探索在成都、南充、內江、瀘州、西昌建立五個線下服務中心,與銀行網點、加油站、社區菜市等合作,建立專柜專區或提貨點,實現線上線下的整合。
與普通電商不同,川糧網的銷售體系集合了大宗商品長距離運輸與小件商品的短距離發送兩種模式,對于消費者而言,不僅便利,而且廉價。
以一袋東北大米為例,如用現有的快遞模式從東北運到四川,每公斤運輸成本將達到1.2元左右,而通過大宗運輸加本土分裝再發送的模式,每公斤運輸成本將降低到0.5元。
末端,加強監測把控,以國內食品安全的最高標準,對產品的營養含量和各種重金屬含量進行全面檢測把關,檢測手段、檢測過程和結果向消費者全程公開,接受第三方監督。
售后,加強消費理念的引導,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川糧網就響亮提出“米還是少拋光的好”的消費理念,觀念一旦扭轉,加工環節將增加5個百分點的出米率,相當于糧食增產6%—7%,更重要的是,大米口感更好,營養物質也得到更大程度保留。
要讓市民放心,更重要的是全程監督和嚴格的制度。川糧網已實現對產供銷各環節的實時視頻監控。同時通過集采集供、優產優供,保證糧源放心,再通過互聯網和政府監管解決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問。
“力爭3年內成為國內綠色一線供應商和國內領先放心糧油重度垂直細分平臺。”川糧網還有更大“野心”:瞄準業內首家兼具B2B和B2C模式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進行發展。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進行時·廣西篇】廣西象州:從嚴管干 管出“鐵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