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努力,一定能夠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并為新型全球治理體系的未來開辟出一條新路
7月7日,2017年G20峰會在德國漢堡開幕。此次峰會能否在G20杭州峰會之后,繼續引領世界經濟向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方向發展,“中國印記”能否持續對G20和全球治理有重大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重點關注。
一個世紀以來,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實踐不斷深化,全球治理的范圍不斷擴大、主體日益多元、機制持續演進。然而,與此同時,全球治理機制近兩年來也面臨著嚴峻考驗。世界經濟低位徘徊,貿易與投資低迷。歐洲深受難民危機影響,大選年又遇政壇動蕩。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再次席卷全球,民粹主義愈演愈烈。全球經濟前景復雜化和不確定性日益凸顯,焦躁與期待夾雜,挑戰與機遇并存。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首要論壇,2016年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旗幟鮮明地提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針對全球經濟病灶開出了“中國藥方”。2016年12月,德國接棒中國G20的輪值主席國身份,將峰會主題確立為“塑造聯動世界”。而2017年或將成為世界經濟版圖持續變化和全球增長動力大轉型的重要時刻,也將成為G20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G20機制下如何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G20應成為全球風險防范的“減震器”。G20峰會機制是在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但是近兩年世界經濟面對新一輪寒流,各大經濟體開始各掃門前雪。一方面,各大央行背離的貨幣政策趨勢為世界貨幣體系的未來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美歐等國以稅收政策為抓手的全球競爭日趨白熱化。全球經濟的風險因素不斷累積,需通過G20強化各國合作,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經濟病灶,以協同聯動的合作模式,打破全球各國發展失衡的難題。
G20應成為全球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破解全球治理難題必須面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缺位”的問題,而全球經濟治理再平衡需要的是可持續、包容、互聯互通的發展。實現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可在G20機制下搭建世界創新體系,推動全球多方面經濟治理合作。在實體經濟創新當中實現全球創新研發能力以及從產品到市場之間相互轉化能力的全球合作。加強創新主體、創新動力、創新產品銷售市場和各種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G20應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總樞紐”。通過頂層設計逐步建立常態化的協調網絡,注重與“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機制的對接,使“金磚”等機制成為G20大政方針的共同承擔者。與此同時,在G20機制下,完全可以推進與“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對接,將“一帶一路”議題納入G20的合作范疇,在全球范圍內為G20進程提供更為寬廣的視角和強勁的動力,使G20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中樞”。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許多挑戰,中國轉向為全球治理新時期的開拓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應該繼續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深入挖掘全球治理體系病灶,高度參與全球治理。而中國的努力,也一定能夠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提供新的發展動力,讓世界逐步走出經濟低增長的泥沼,并為新型全球治理體系的未來開辟出一條新路。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07日 05 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