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武漢遭遇“酷暑天”,武漢瑪雅水公園里游玩的市民穿著防曬衣在水中玩耍。中新社發 張暢 攝
一家之言
倘若真如報道所言,氣候改善帶來了溫度的下降,當地就應該詳細提供環境保護,如涵養水土、蓄水降溫的經驗,為中國其他火爐城市提供改善環境的良方。
7月9日,一則“中國‘火爐’榜再洗牌,武漢退出四強”的消息刷屏。這則來自《長江日報》的報道稱,經過多年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武漢的氣候大為改善,已經退出了前四,位列第六。報道援引了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發布的榜單,夏季炎熱程度靠前的10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分別為:重慶、福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西安、南京、合肥、南寧。
此文一出,網絡上展開了對“火爐”沸沸揚揚的爭論。但是回到報道本身,至少以下兩個問題令人生疑。
首先,報道的數據來源不明。報道稱,該榜單是中國氣象局“首次向公眾權威公布中國夏季炎熱城市情況”,可是根據中國氣象局官方網站的搜索結果,首次公布“省會或直轄市炎熱程度排行榜”是在2012年。巧的是,2012年公布的前10名“火爐”城市與《長江日報》所列的城市排名完全一樣。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該報道引用的數據很可能是5年前的。倘若真用5年前的數據,為如今的環保成果“貼金”,恐怕不妥。
另外,該報道將武漢退出火爐“四強”與生態改善建立聯系,但對于具體原因甚至“成功經驗”都語焉不詳,只是含糊地說“武漢城水交融”。的確,一個城市有一條大江和一個或多個湖泊,無論大小,都可以降低江邊或湖邊環境的溫度,也能對城市中心氣溫的降低有所幫助。武漢有江河有湖泊,這不僅是城市居民之福,也是當地環境之幸運。
但是從去年的事實來看,武漢的情況讓人擔憂。2016年7月,武漢暴雨連連,全市內澇嚴重,原因在于,武漢包括湖泊在內的各類水體和具有吸納容量的濕地及灘涂不斷被填塞擠占。武漢市水務局調查數據顯示,1987年時武漢的湖泊面積是370.97平方公里,到2013年時,只剩下264.73平方公里;減少近三分之一。武漢中心城區新中國成立初期127個湖泊如今僅存38個,現在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
顯然,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不足以解釋為何武漢會“降溫”,而湖泊的減少造成城市被水淹沒,也顯然不是生態改善的表象。因此,倘若真如報道所言,氣候改善帶來了溫度的下降,當地就應該詳細提供環境保護,如涵養水土、蓄水降溫的經驗,也能為中國其他火爐城市提供良方和經驗。
但如果真的是僅憑5年前的數據就下論斷說“武漢氣候大為改善”,恐怕不僅不能以理服人,也表明當地還沒有正視自己的環保責任。所以,要表功,請首先拿出有力證據來。
□張田勘(學者)
?
?
相關鏈接:
共舞長江經濟帶丨三座老建筑告訴你大武漢靠什么復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