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6名儀仗隊隊員抬著3具裝有陣亡遠征軍遺骸的棺木,在列隊默哀的人群注目下,緩緩前進,將他們送入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司令部舊址。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女子為遠征忠魂尋親廿載踏遍滇西:付出都是值得的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07-11 09:17

      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6名儀仗隊隊員抬著3具裝有陣亡遠征軍遺骸的棺木,在列隊默哀的人群注目下,緩緩前進,將他們送入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司令部舊址。在抗戰史跡志工團隊、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云南施甸縣委宣傳部等機構的組織下,“七七祭奠抗戰英靈”活動在云南施甸縣舉行。

      此次被收殮的三位殉國遠征軍將士分別為遠征軍39師115團3營少校營長王春泉、87師260團第1營1連佐醫官鄭發平、87師260團1營3連上士排副簡少良。他們三位的后人,分別從河南、陜西、四川出發,聚首施甸,祭拜親人。這也是三位將士殉國以后,親人首次得知他們的確切位置,并前往祭拜。

      與英烈后人同樣激動的是施甸縣志愿者蘇澤錦。20多年來,她為10多位有名有姓的遠征軍英烈尋親,如今找到了五個烈士的遺屬,每當找到親人,她都覺得“值,那是肯定的”。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華

    蘇澤錦在調查走訪

      “爸爸,我們來帶您回家了。”7月7日,在施甸縣文筆山,79歲的鄭冬香跪在父親鄭發平的墓地前哭泣。鄭發平是遠征軍的一員,當年離家之時,鄭冬香才8個月大,完全不記得父親的模樣。

      犧牲后,鄭發平被安葬在文筆山。很多年后,鄭發平終于等來了后人的祭掃,在敬獻鮮花后,鄭冬香在墓地里取了一些土帶回老家,以藉思念之情。

      英烈遺骸送入靈堂

      鄭發平原籍陜西省渭南市華縣,他是中國遠征軍71軍87師260團1營1連佐醫官,1942年參加滇西抗戰,在松山戰斗中負傷被送回施甸后方醫院,因傷勢過重犧牲,年僅28歲。戰前,他住在施甸縣由旺鎮孔慶安家,曾經寫了一首詩在孔家墻上:“人在外面心在家,為了抗日打天下,夫妻老母難見面,要等何時才團圓?”

      犧牲后,是他的同鄉戰友張發亮、魏忠信、方治安、趙伯剛等人為他立的墓碑。

      村民董良沒有見過鄭發平,但他見過鄭發平寫在墻上的詩,心里由衷地敬佩這位抗戰軍人。從此開始為這位犧牲的英雄掃墓,將他的墓地打掃得干凈整潔。董家三代人,70多年來一直看守著這塊墓地,逢年過節都會祭拜鄭發平。

      同樣也是7月7日,在怒江東岸烏木村一片玉米地,簡家后人也在為簡少良這位遠征軍英烈掃墓。“大伯,我來了,我來帶您回家。”簡少良的侄兒簡張紅在墓前哭泣著說。這次,簡張紅帶著妻兒,陪同母親從四川來到施甸為大伯掃墓。

      簡少良原籍四川省成都東水井街人,屬中央陸軍第71軍87師260團1營3連上士排副,參加滇西抗戰時犧牲,年近29歲。犧牲后,他的戰友將他葬在了怒江東岸的太平鎮烏木村。

      而在王春泉的墓地前,也是哭聲一片,王春泉老人的妹妹張王氏在長兄的墓碑前號啕痛哭,三四歲時,她的長兄出征離家,從此再未見過。但是整個村里,都知道高大帥氣的王春泉,都知道他精忠報國的事跡。

      王春泉是河南省太康縣毛莊鎮陶母崗村王三宅村人,生于1916年。畢業于黃埔軍校14期,他曾任39師115團3營少校營長,參戰四次,兩次立功,1944年由楚雄接新兵步行返回保山駐地時,因勞累過度病故。

      有別于簡少良、鄭發平的墓地,王春泉的墓地于2017年6月15日經過志愿者努力發掘,才得以重見天日。

      此次也是三位將士殉國以后,親人首次得知他們的確切位置,并前往祭拜。

      7月7日當天,雨季的施甸迎來了難得的晴天。在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司令部舊址上,已經專門建設了一座靈堂,三位將士的棺槨被莊嚴地抬了進來,這里將集中收殮殉國遠征軍將士的遺骸,為未來建設遠征軍陵園及紀念館做準備。

    蘇澤錦(左)在含淚釆訪鄭冬香

      聽著遠征軍故事長大

      與三位遠征軍后人同樣激動的是施甸縣的志愿者蘇澤錦,20多年來,她為了尋找長眠于滇西的遠征軍英烈后人而四處奔走、前兩日,蘇澤錦與三位英烈的后人見了面,并合了影。還含淚采訪了鄭冬香,聽她講述這些年對父親的思念。

      蘇澤錦家住在怒江東岸,對面就是龍陵的松山。一位河南籍遠征軍老兵就住在蘇澤錦家隔壁,蘇澤錦時常會從老兵口中得知遠征軍的鮮活故事。

      蘇澤錦的爺爺有兄弟3人,爺爺的兩個弟弟當年作為民工為遠征軍運輸糧草彈藥,槍聲一響,有戰士負傷,他們就負責將傷員轉運到醫護站。“我從小就聽二叔公、小叔公講這些故事。”蘇澤錦的大伯當時是堡長,負責幫部隊組織運輸糧草、彈藥, “小的時候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

      蘇澤錦是聽著遠征軍的故事長大的,在耳濡目染中深受鼓舞,在小學、中學日記中常常會寫遠征軍的相關內容。

      1983年高中畢業后,蘇澤錦進入縣里的文化站工作,也開始正式收集整理遠征軍的資料,為此,她足跡遍布全縣。上世紀90年代,她坐著竹筏過江,去龍陵、騰沖、德宏等滇西地區大范圍收集資料、采訪老兵,“這么多年,我都是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到處采訪。”

      發現烈士墓展開尋找

      隨著調查的深入,蘇澤錦對那段滇西抗戰的歷史更加清晰。她說,1942年5月,日軍進占滇西,中國遠征軍20多萬大軍馳援滇西,兩軍在此對峙兩年多時間。駐扎在怒江東岸的10多萬遠征軍多次渡江到龍陵和騰沖敵占區向敵人發起攻擊。每次戰役下來都有很多傷兵運下來,被送回施甸后方醫院進行救治,很多重傷員就犧牲在運送后方途中的擔架上。被運回后方醫院的部分傷員也因傷勢過重,犧牲在施甸境內。由于戰爭緊急,條件有限,就對烈士進行群體埋葬,沒有豎立碑記,只有一部分遠征軍的墓碑上刻下了名字。

      為這些英烈尋找后人要從安葬在萬興鄉的江西籍遠征軍向輝說起。蘇澤錦介紹說,向輝來自28師,負傷后死亡。過去這么多年,村民陳向才(音)把他當作家人,每年清明都給他掃墓,燒紙錢。

      “30多年前,我就知道向輝的墳墓,就在公路邊。這么多年,我們下鄉經常路過。”蘇澤錦一直想為他尋找親人,可是沒有向輝家的詳細地址,只有墓碑上刻著他是江西籍這一條線索。這些年,蘇澤錦通過各種方式為他尋親,但猶如大海撈針,找人談何容易。盡管沒找到向輝的后人,但從那之后,蘇澤錦仍堅持了20多年為遠征軍烈士尋親的道路。

      1997年左右,蘇澤錦到烏木村采訪,當地一些老百姓告訴她,山上還有一個遠征軍的墓,不過當時墓已坍塌,墓碑有半截陷在苞谷地里,蘇澤錦用墓碑邊上的草擦拭了墓碑,碑上的字跡清晰:成都東水井街簡少良。

      此后,蘇澤錦每次到附近去采訪,都會想去看看簡少良,去給他磕個頭、祭奠一下。蘇澤錦也開始幫他尋找故鄉的親人。2005年左右,蘇澤錦給成都市民政局寫過兩封信,信是蘇澤錦到昆明出書時寄過去的,當時還留了電話等聯系方式,不過還是石沉大海。2年后,蘇澤錦又給成都東水井街派出所打過2個電話,也是一無所獲。

      之后,蘇澤錦將收集到的遠征軍烈士發到網上,希望網友能夠提供相關線索。消息發出后,很多成都人把簡少良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到處幫忙打聽。

      盡管幾年后,幫助烈士尋親的活動達到一個小高潮,但蘇澤錦還是沒有烈士后人的線索。

    蘇澤錦與鄭發平的守墓人董老合影

      找到后人心頭大石落地

      2016年3月、6月、9月,蘇澤錦先后3次在網上發帖,認識了很多關愛老兵的公益團隊,他們對蘇澤錦的工作很關注,互相加了微信,大家在群里交流資料,也有了一個共識: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大家要攜手共同來做。

      經過公益團隊的共同推動,每天有幾十上百個電話打給蘇澤錦,提供線索。6月初,四川媒體發表了關于蘇澤錦的報道和她尋親的消息,簡少良的侄子簡張紅看到報道后頓時驚呆了,這與他失散多年的親人如此吻合。經證實,這位簡少良就是年輕時參加抗戰而失去聯系的大伯。

      6月9日下午,有個電話打給蘇澤錦,電話另一頭說簡少良是他的爺爺,對方很激動,蘇澤錦將相關信息轉給了當地的志愿者,讓志愿者幫忙核實。

      當天下午,蘇澤錦又接到另一個電話,來電的是簡少良的弟弟。“接到(烈士后人)電話我肯定也很激動,覺得心頭大石落地了。”蘇澤錦說。

      好消息接踵而來,2017年6月13日,揭陽《抗戰史跡》志工團隊發布陜西鄭發平烈士尋親消息后,經過陜西一自媒體公眾號的轉發,鄭發平的孫女婿史紅寶恰好看到了,他立即給蘇澤錦打電話溝通。第二天,蘇澤錦和鄭冬香再次通了電話核實。最終隨著陜西當地志愿者的核實,鄭冬香就是鄭發平的女兒。

      “值,那是肯定的。”蘇澤錦說,20多年來,她為10多位有名有姓的烈士尋找親人,其中找到的有五六個,她說自己付出都是值得的,她也看到如今社會公益力量的強大,“大家接力,才能這么快找到他們的后人。網絡力量無窮,沒有這些東西,用腳跑是不可能找得到的。”

    ?

    ?

    相關鏈接:

    中央歌劇院原創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京城上演 8月將赴意大利
    為尋遠征軍老兵墓 高速工程停工三天
    又一遠征軍老兵尋得后人 78歲女兒欲赴云南施甸祭掃
    學者花20多年幫中國遠征軍烈士找家人 網友接力尋親

    ?

    相關鏈接:
    學者花20多年幫中國遠征軍烈士找家人 網友接力尋親
    又一遠征軍老兵尋得后人 78歲女兒欲赴云南施甸祭掃
    為尋遠征軍老兵墓 高速工程停工三天
    中央歌劇院原創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京城上演 8月將赴意大利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李華] [編輯:胡愷睿]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