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宣布在全國啟動“頂梁柱計劃”,針對全國重點貧困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公益性大病醫保服務。本網《我要問小編》欄目對網友提問進行了解答。
網友人在江湖飄兒問:
看到身邊的老鄉“一病回到解放前”,我想幫他問問,“頂梁柱計劃”和現有的新農合、國家大病醫保等有啥不一樣?有何快捷的參與方法嗎?如何讓我們農村人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小編答:
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一直以來都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掛。近五年來,習總書記30多次到國內各地考察,幾乎每次都提到扶貧,從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到云南昭通,從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到“真抓實干,不能光喊口號”;從重慶到山西,從“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到“抓好脫貧攻堅這個第一民生工程”......超過25個重要場合對扶貧開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的扶貧腳步遍布各地,他的扶貧思路清晰明確。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不降反升。據國家衛計委統計,從2013年的占比42.2%,到2015年提高到44.1%,可以看出,疾病已經成為貧困增量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問題越來越大、矛盾會越來越突出。
“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在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回應“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問題時指出,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問題會長期存在,對此要采取 “靶向治療”。總書記所講的“靶向治療”,是針對農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特殊人群,而有針對性采取的扶貧脫貧措施,是精準扶貧。
那么如何啃下這根“硬骨頭”,對因病致貧說“不”?
7月12日,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宣布在全國啟動“頂梁柱計劃”,針對全國重點國家級貧困縣20至60歲的農村家庭建檔立卡戶,為“頂梁柱”免費投保,預期到2020年累計覆蓋貧困人口1000萬。
要想精準扶貧,關鍵在“對癥下藥”。在一個家庭的脫貧致富中,“頂梁柱”作為主要勞動力,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很多家庭因病返貧,主要是由于基本的醫療保障水平比較低,醫療保障的報銷門檻高,因此,對一些家庭來說是較重的負擔,不能及時治療,小病積成大病,同時由于大病保險的病種不一樣,很多疾病不在報銷范圍里。
而“頂梁柱”保險項目主要針對貧困戶中的主要勞動力提供專屬扶貧公益保險,在新農合、國家大病醫保基礎上重點保障貧困人口目錄外的醫療費用,是對現有醫療保障體系的有力補充,也是在為健康扶貧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據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成員夏更生介紹,可促使農村貧困人口在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普遍提高5個以上百分點。實現貧困人口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
目前通過線上平臺籌款及央企配捐,首批6000萬元經費將為全國15個貧困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大病醫保,“頂梁柱”保險項目的第一個示范縣,就落在貴州省習水縣。
與以往扶貧思路不同的是,“頂梁柱計劃”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成為該計劃的一大亮點。
“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貧困群眾用上互聯網。”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將“互聯網”與“扶貧”聯系在一起,為我國新時期下的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
“頂梁柱”保險項目將互聯網在精準扶貧上的優勢具體化。受保人可在線完成保單查詢、上傳理賠單據、發起理賠申請,圖像識別檢測將充當理賠人員的眼睛和大腦,自動識別圖像類型,提取文字信息后,對關鍵核賠因子進行識別,用更“智能”的方式為保險公司提供理賠參考。這對保險公司來說,減少了厚重的后端理賠及服務成本,撬動商業力量持續參與公益,“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提高扶貧效率。
國資委和保監會等部門全程將參與并監督,從捐款到理賠,全程可追溯。廣泛動員企業、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都可積極參與,開創“全民參與、全程透明”,“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新模式。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讓現行貧困標準下的每一名同胞能夠在2020年前走出貧困,是黨和國家要干的一件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成績可謂舉世矚目。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相當于減少了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規模。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標志著全國扶貧脫貧工作大跨步的進展。
2016年國家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完善全民醫保制度,進一步增強防大病、兜底線能力。2017年是脫貧攻堅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之年。通過“互聯網+”的新杠桿來撬動精準脫貧的硬骨頭,從而實現全面小康,這是具有情懷的中國夢想,也是充滿智慧的中國方案。(文/田宏)
?
?
相關鏈接:
國務院扶貧辦通報扶貧領域違紀違法10起典型案例 海南1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