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紙張見證時代變遷
如今,大部分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不僅制作精良,還會隨之寄來諸如新生入學須知、校園地圖、銀行卡等其他材料。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錄取通知書也隨著時代的變化,烙下了不同的印記。
今年53歲的董先生于1983年參加了高考,并順利被當地的師專錄取。他告訴記者,由于當時沒有電話,也沒有人來通知自己是否被錄取,董先生每周都要去學校好幾趟,了解自己錄取情況。
他說,自己先是從老師那兒得知自己的分數,再確認有沒有過報考學校的分數線,最后就是等待通知書了。
“每次去學校,先看操場的黑板上有沒有新消息。”董先生說,“不知道去了多少次,終于看到了黑板上寫了‘喜報’兩個大字,再一看有我的錄取通知書,那時的心情太激動了,全校只有兩個人考上了大學!”
據了解,剛開始不少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由宣紙制作,手寫完成,非常簡陋。江西省天佑中學一位老師回憶,上世紀90年代,部分高校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仍未擺脫手寫。“那時候電話也不多,一般都是郵局寄到學校,然后學生來學校取。”他說。
這位老師告訴中新網記者,盡管之后通訊方式逐漸發達,很多學生通過電話、網絡可以查分,但還有不少學生選擇把通知書寄到學校。
“現在的錄取通知書越來越多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表示,“90年代我剛參加工作時,學校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不多,也就一百多份,現在一般都有七百多份。”
2017年四川第一封高考錄取通知書。 段正陽 攝
高考錄取通知書的別樣意義
這幾天,湖北考生王木木正在等待她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她告訴記者,自己第一志愿報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而等待錄取通知書的過程,自己的心態從最開始的緊張激動變得越發坦然。
“高考錄取通知書對我來說是對我高中三年努力的一個總結,也是開啟未來人生的一把鑰匙,充滿了新奇感。”王木木說,“在我心中,高考錄取通知書不僅僅是一張紙,而是摸上去有溫度的東西。”
2009年,江西考生江先生被中山大學錄取,在他看來,“因為成績不錯,錄取通知書的到來在意料之中,所以拿到通知書的瞬間,心里也就是小小地喜悅了一下。”
他表示,畢業多年了,自己當年的錄取通知書仍被父母收藏著,“我覺得錄取通知書對父母來說意義更大,是他們的欣慰和驕傲。”
不同于上述幾位國內考生,廣東的何先生在高中畢業后申請到了英國拉夫堡大學的本科。“我們一般稱國外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為‘offer’,我也沒有拿到紙質版的,就是收到了一封學校的郵件。”他說。
何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前,在國內參加高考的同學很多都已經提前知道了自己的錄取信息,然而他是在收到郵件的瞬間才得知被錄取。
他說:“我無時無刻不在刷新郵箱,因為申請了很多名校,被拒了幾次才拿到offer,只覺得謝天謝地,能夠有滿意的大學讀了。”(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潘心怡)
?
?
相關鏈接:
網上“錄取通知書” 小心是病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