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個“老大難”問題,常因業主意見不一而擱置。人民日報報道說,2016年北京啟動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試點工作以來,豐臺區張儀村豐儀家園成功破解這一難題,目前已加裝電梯43部。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切合很多老年人的期盼,也面臨著不少現實的阻力。北京的豐儀家園為什么能夠走在前面,率先破題?最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以村集體出資的方式解決了資金來源問題。二是作為回遷小區,小區居民彼此熟悉,當地干部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彌合了居民的分歧。豐儀家園的經驗提示了解決“老小區裝電梯”難的突破口——著力解決錢從哪里來、意見如何統一的問題。
解決資金來源難,但還可以借鑒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做法,采取集體全額出資,或以業主自籌+政府補貼,亦或由企業投資建設,居民“付費租賃”等設法破解。最難的還是“意見如何統一”的問題。為什么很多老舊小區電梯就是裝不成,因為業主意見不一不得不擱置。一些年老的居民對電梯“望穿秋水”,年輕居民卻并不著急;高層居民對裝電梯“舉雙手歡迎”,低樓層的卻在擔心遮光、噪音、暴露隱私等問題。站在各自的角度,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輕言孰是孰非。
現代社會就是如此,利益多元、觀念多元,每個人往往都能為自己的訴求找到合理的支撐。矛盾的雙方如果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任何美好的設想都將懸在哪里,很難往下推。小區加裝電梯是如此,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區內公共設施的變更,乃至樹木的砍伐修理等等,都經常陷入類似的“兩難”境地。解決的辦法是加強溝通、互相妥協、達成一致,可這并不容易,它需要建立在居民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之上,而這恰恰是城市文明里最稀缺的。
梳理一下加裝電梯工作推進得比較好的一些小區,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大家彼此熟悉,有人情味。豐儀家園居民都是一個村的鄰里,東花市北里“老街坊之間有著幾十年的鄰里情”,還有一些單位住宅小區,很多居民都是同事關系……這和農村熟人社會的互信互助是一個道理。相反,很多小區意見難以統一,樓上樓下甚至因為裝不裝電梯的分歧鬧得很不愉快,就是因為彼此相疏,雖然住在一起,卻缺乏地緣上的情感聯系,誰也不愿犧牲一點利益。可見,彌合類似分歧,還是要從提高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開始。
城鎮化的推進,帶來了城市的繁榮、人口的增多,也植下了很多陌生人社會的問題。不論是電梯之爭、小區綠地之爭還是鍛煉場地之爭,很多現實的矛盾歸根到底就是彼此生疏、相互戒備、不肯妥協的問題。通過開展社區活動等途徑,讓樓上樓下、左鄰右舍相互熟識,結下鄰里情誼,是防止今日的電梯之爭延展到未來的亟需。把加裝電梯之難,放在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治理中去觀察,就能清楚地看到,給冰冷的建筑物注入更多人情味,“老小區加裝電梯”等設想才不會淪為看起來的美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