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你出個題,你能找出這個商品存在的問題嗎?”海口“職業打假人”許三(化名)從包里掏出一罐黃色的進口商品,可以看見黃色罐子里裝著白色膠囊狀物品。“這瓶進口的鈣制品配料表顯示該產品添加了維生素D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GB14880-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維生素D3是禁止添加在鈣制品中的,通過送檢就可斷定這是一件不合格的進口食品了。”
“職業打假”團體運作 從業后離婚居無定所
這位向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展示“打假”技術的人叫做許三,今年28歲,目前在海口從事“職業打假”工作。他說:“我自2016年1月起從事該職業,收入算是可觀,更多的是通過‘打假’,給自身帶來的‘滿足感’。其實‘職業打假人’是外界對我們的稱呼,我們內部稱自己為‘正義維權者’。”
許三向記者透露,不僅是海口,在北京、浙江、上海等省市都存在這個職業群體,但海口現只有三名“職業打假人”,以團體的形式互助運作。許三告訴海口網記者:“父母知道我從事‘職業打假’,家中兄長很反對,我的妻子也因‘打假’與我離婚,很多朋友勸我離開這一行,但我暫時沒有放棄的念頭。”
記者體驗“職業打假” 商家抵觸拒正面回應
“職業打假人”許三帶記者體驗“打假”。
商品包裝上印有兩個生產日期。
經過協商,“職業打假人”許三同意帶記者體驗一次“打假”。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海口市紅城湖某大型綜合超市。“職業打假人”快速找到一件“缺陷”商品,這包帶有“兒童面條”字樣的商品包裝上不僅印有兩個生產日期,包裝底部已開裂破損。隨后記者找到該超市店長反映商品存在的問題,這位店長奪回商品拒絕出售,也不愿意解釋面條包裝上標注兩個日期和包裝破損的問題。“我們一般會先購買一件存在‘缺陷’的商品,隨后找商家進行售后處理,處理結果不滿意則聯系所屬轄區的職能部門;若處理情況仍不滿意,就會向上一級單位進行行政復議;若還是沒有‘效果’,就起訴該職能部門及商家。”許三說。
許三告訴記者:“我交了萬元學費,拜師學藝后加入了‘打假’隊伍,一開始在師傅的帶領下努力熟讀法律書籍,‘時機成熟’后再開始進行‘線上’、‘線下’的‘打假’。所謂‘線下’就是以往認知上的實物維權,‘線上’則是從某寶、某貓等大型網絡購物平臺進行采購,購買到存在問題的商品我們會進行‘送檢’,一旦屬實則進行消費維權,網上商戶可能會面臨著被封店、封賬戶、處罰等境況。”
“前兩周維權的過程中發生了點意外,我在某商場門口被毆打,目前已在醫院驗過傷,準備對商家進行起訴。‘打假’這個職業還是很危險的,但相對來說,海口市民維權是比較容易的,發現問題立即撥打12345,相關職能部門半個小時內就能趕到,還是挺不錯的。”許三說。
記者李珊珊 攝影報道
(海口網7月17日訊)
相關鏈接:
阿里巴巴發布大數據"打假地圖",哪里為“重災”省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