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19日在華盛頓舉行。當前,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總體平穩,但也面臨一些保護主義風險挑戰和政治因素干擾。美國地方政府、商界領袖和專家學者近期密集發聲,認為中美經貿關系發展應夯實基礎,進一步提高韌性。
中美經貿合作要順應大勢
中美元首海湖莊園會晤,以及隨后啟動的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給美國新政府上臺后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合作基調。不過,在百日計劃收獲豐碩成果的同時,近期也出現了一些可能損害中美經貿合作大局的風險。此外,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到目前為止也未能取得明顯進展。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日前表示,隨著中美經濟交融面的增加,產生一些分歧和摩擦不足為奇。雙方完全可以通過對話協商予以妥善解決。他說,中美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中美經貿合作的成果已越來越惠及兩國人民、工商界乃至全球經濟的增長,這是市場決定的,也是兩國人民共同利益決定的。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近日參加美國全國州長協會夏季會議時也強調:“中美合作潛力巨大。在推進中美經貿關系發展中,我們要共同把蛋糕做大。只有這樣,中美兩國才能都分得更大的實惠。為此,雙方應加倍努力,讓經貿合作互惠互利的屬性充分發揮作用。”
此間觀察人士指出,在中美經貿關系多層次、多維度聯系日趨深化的情況下,短期風險不會改變兩國經貿關系互補共贏的根本性發展趨勢。
“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中美兩國都將是全球增長最快、最成功的經濟體,”世界500強企業、美國信安金融集團首席執行官侯智彤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事實上是企業和消費者在消費兩國產品,也正是他們將最終決定何為成功的中美經貿關系。”
基層合作成為中美經貿關系黏合劑
中美經貿關系深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征是,美國州和地方政府正成為維護中美關系的積極力量。
美國肯塔基州州長馬特·貝文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美兩國發展強勁的經貿關系至關重要。因為一加一大于二,中美強勁的經濟紐帶將有助于全球和平與穩定。”
在美國西北部的俄勒岡州,州長凱特·布朗7月5日簽署了州議會通過的關于加強與中國經貿關系的共同決議案。加州州長杰里·布朗在6月1日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后的第二天就啟程訪問中國,尋求在清潔能源技術、碳交易市場機制等方面與中國加強合作。
在中美經貿關系面臨來自聯邦層面風險考驗的同時,中美之間的地方合作正如火如荼展開。目前,美國加州等7個州市與中國十幾個省市分別建立了省州經貿交流機制。僅去年一年這些機制共推動雙向投資項目近50個,合同金額超過25億美元。
中美經貿合作給美國地方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是美國各州爭相對中國示好的重要原因。美國華盛頓州民主黨眾議員里克·拉森近期接受《紐約客》采訪時,戲稱自己為“熊貓擁抱者”。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州有29個;從2006年至2016年,對中國商品出口額增幅超過100%的州達30個。而服務貿易增長更為迅猛,從2006年至2015年,美國全部50個州對華服務貿易出口增幅超過100%。
投資則是中美地方合作的最新亮點。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美直接投資存量約1100億美元,累計為美國創造14.1萬個直接就業崗位。
競合深化的中美經貿關系富有韌性
次貸危機后美國經濟持續復蘇乏力,呈現出“大萎靡”特征。美國中西部的懷俄明、內華達、亞利桑那等州至今仍未恢復到2008年前的經濟產出水平。這令中美經貿合作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并且,中美兩國經濟存在共同演進的結構性互補趨勢。例如,美國地方各州對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增長迅猛,而服務業開放則是中國未來改革開放的重點領域。又如,在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同時,美國很多地方州正在進行“再工業化”,工業產能合作亦可能成為雙方合作重點。
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日前在華盛頓參加一場中美經貿關系研討會時強調,中美關系中的“穩定核心”并沒有發生變化。
他認為,即便中美經貿關系中競爭因素增加,也不意味著合作的減少,這種中美“競合”關系的深化恰是雙邊關系成熟度提高的表征。
麥艾文的看法得到了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的認同。在王緝思看來,中美關系的韌性至少來自于三方面:首先是中美雙方的交流和溝通深化;其次,雙方具有更多可以緩沖沖突的機制性聯系;再次,雙方加強了務實性雙邊和多邊合作。
美國觀察人士普遍認為,富有韌性的中美經貿關系具有超越政治周期的能力,將持續成為中美關系行穩致遠的“壓艙石”。(新華社華盛頓7月19日電)
?
?
?
相關鏈接:
綜述:“一帶一路”為中國伊朗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