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化大勢遭遇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亂流阻擊,全球治理未來面臨哪些問題?前景如何?日前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給出了不同答案。
【世界秩序裂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G20漢堡峰會的合作與分歧,反映世界秩序正出現明顯裂痕。由于2017年全球經濟企穩向好,發達經濟體的合作意愿實際上有所下降,全球治理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和競爭日益激烈。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也指出,過去在全球治理的矛盾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但如今發達經濟體內部矛盾越來越明顯,發達國家間的共識和互信變差,加大了國際事務的推行難度。
漢堡峰會的一大矛盾焦點是美國。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貿易、鋼鐵、氣候變化、移民等多個問題上態度與其他成員不一致。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漢堡峰會公報既描述了美國立場,也闡述了其他19個成員支持《巴黎協定》的立場;在過剩產能和化石能源問題上,美歐分歧更明顯。
霍建國認為,受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理念影響,美國目前正從全球治理中“閃開”。
張燕生也認為,現階段金磚國家無法填補全球經濟治理空缺,因為金磚國家在制定世界經濟規則和秩序、推動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擔當全球公共產品供給責任這三個重大問題和機制上,缺少一致看法。
霍建國認為,未來五到十年,世界發展矛盾日益錯綜復雜,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潛力的發展中大國,需要腳踏實地,把自己的事做好。
【三個“特殊”現象】
對于當前全球治理困境,張燕生提出了看似特殊、實際上可能只是歷史性周期往復的三個現象。
一是特朗普政策。長期以來,美國在對待全球治理和國際責任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一是“不參與”,從美國建國到一戰爆發(1776-1914年)持這種主張;二是“參與”,從二戰結束至今持這種主張。
張燕生指出,實質上兩派的核心觀點是一致的,即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而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政策有其歷史淵源。
二是英國“脫歐”。據經合組織測算,英國“脫歐”對英國和歐盟是雙輸。那么,英國為何要選擇“脫歐”?在歷史上,英國為確保其領導地位和影響力,也曾采取過以維護國家利益為重的均勢與制衡的國際戰略。在經濟實力變化的不同階段,英國曾實施過“光榮獨立”“有限責任”“聯盟政策”等不同對外戰略。張燕生認為,目前英國選擇“遠交近攻”,或許也是回歸歷史經驗的一種選擇。
三是當前的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盛行。在世界歷史上,曾有過兩次逆全球化時期。一次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其原因之一是作為世界霸權國家的英國當時已無力擔當大國責任,而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的美國又不愿擔當,最終導致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失控。另一次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出現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失控,最終導致全球經濟滯漲、兩次世界石油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
張燕生認為,這兩次保護主義盛行期,都持續了20年。全球化發展和全球治理進步,總會經歷類似的全球化間歇期。與之類似,當前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改革再次處于十字路口:一種可能是形勢失控,再次經歷風險、沖擊和危機頻發的混亂期;另一種可能是緩慢回歸全球化軌道,全球治理呈現多極的碎片化結構。
【地緣政治風險】
除上述問題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還指出,當前的世界大國不愿承擔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成本,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更大不確定性風險。同時,應重視地緣政治惡化和大國關系糟糕對全球治理的挑戰。
金燦榮認為,未來G20的前途可能會受幾大因素影響:一是美國、歐洲等世界多國民粹主義抬頭,貿易保護主義之風盛行,會影響G20的立場和觀點;二是美國在全球化、氣候變化等重大國際問題的立場上有很多不確定性,對G20未來造成一定沖擊;三是需要警惕當前地緣關系惡化的風險。例如,敘利亞、朝鮮半島等熱點地區的局勢如果日益趨緊,勢必會影響G20的未來,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治理的挑戰值得關注。(海洋 王逸君)(新華社專特稿)
?
?
相關鏈接:
美國會預算局:若廢奧巴馬醫保 9年后將另有3200萬人沒有保險
美國參議員麥凱恩被診斷出腦癌
美國宣布對伊朗實施新制裁 因其彈道導彈計劃等
俄羅斯要美國“無條件”歸還外交房產
美國務卿離開卡塔爾 卡斷交危機未獲實質性進展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