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內蒙古呼倫貝爾7月24日電 題:中國唯一達斡爾族自治旗種糧大戶“致富記”
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
“每年種糧的純收入大概有20多萬元吧(人民幣,下同)……”敖敦林謙虛地表示,“離百萬富翁還有段距離”。
在自家的院子里,身著達斡爾族服飾的敖敦林用不疾不徐的語調講述著他的“致富經”。他下意識地看了下手表,笑著說:“這是日子好過后,從香港買的,5000塊。”
在敖敦林家寬大的院子里,矗立著五六間裝修精致的平房,室內現代化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這位57歲的“種糧大戶”,居住在中國唯一達斡爾族自治旗——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莫旗阿爾拉鎮馬當淺村。家里有十口人,種有1200多畝地,按照傳統農業經驗,至少需要20多人辛苦勞作才能完成這么多地的春種秋收。
“但現在有了大型農機具,只需在最忙時雇兩三個司機就可以了,都是機械化操作。”敖敦林伸出沒有老繭的手掌告訴記者,好久沒有下地干活了。
依靠種植大豆起家的敖敦林在當地小有名氣,曾在村黨支部書記任上工作二十余年。談起當地農民最困難的時期,他說,在沒有大型機械化的上世紀,很多人想買點化肥、農藥、種子等的錢都得四處籌借。
辛苦勞作的日子,讓敖敦林開始思考如何能致富,他想到了科學種田,于是開始在農業機械化方面做文章。
進入新世紀以來,敖敦林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利用先進、實用的科學種田技術,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他帶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承接千畝高產示范田項目,并在2007年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全國糧食生產大戶”稱號。
這位糧食生產大戶,也把自己兩個“有文化”的兒子,吸引到農業上來。
“大兒子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讀完中專后,也投身到農業中來;二兒子大學畢業后,沒找工作,直接回來研究農業機械化,決心帶領大家一起致富。”敖敦林談起兩個兒子的選擇說:“都是他們自愿的,沒有人強迫。”
今年28歲的二兒子敖偉華,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對于回鄉務農,敖偉華并未覺得有什么不可思議,他表示,“回到家鄉后,所學的知識都能用上,一些機械設備都能操作,未來還會學習更先進的農業機械技術。”
“這其實是最好的選擇。”說起兒子的選擇,敖偉華的母親孟斯勤說,“現在的農業政策好,兒子念書回來后,更能有施展的空間。”
“20萬純收入只是農業上的,其他方面還有一些,下一步打算在養殖業上發展。”敖敦林透露,已經去過三亞、香港、澳門等地,下一步要考慮到國外去走一走。(完)
?
?
相關鏈接:
中國新文學學會專家學者匯聚長沙研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境遇與走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