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華為等國產手機在技術、創新、外觀上狠下功夫,既有快速充電技術,也有強大的拍照、影音功能,越來越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一個明顯的感受是,外出聚會時,桌上擺的不再是一水兒的蘋果,華為手機也逐漸多了起來。
在不到六年的時間里,華為從最初依靠運營商生存的手機廠商,成長為一家可以和蘋果、三星相提并論的國際大廠,這其中雖不乏華為在通信領域的優勢基礎,但更離不開的是華為對待手機業務的努力、管理和持續創新。
六年努力終躋身中國第一全球第三
最早的時候,華為采用白牌方式做手機,即給全球運營商貼牌供貨。2008年,華為成為CDMA定制手機全球第三大供應商,但白牌、和運營商合作的模式,使得華為手機利潤薄如白紙。
2011年,華為在三亞召開市場工作會議,任正非在會上明確提出把消費者作為公司客戶,明確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做產品。這一決定改變了華為手機研發模式,同時決定將終端并入消費業務,砍掉低端智能機和功能機。
2012年底,華為終于實現從白牌到自有品牌的轉型。在最初幾個反應平平的產品之后,2013年6月18日,華為在倫敦舉辦盛大的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在網上視頻曝光、人氣頗高的智能手機Ascend P6,6.18mm的機身厚度成為當時毫無疑問的全球最薄智能手機。相較于前代產品來說,P6漂亮到不像是華為的產品。按照華為自己的說法,P6是華為放棄了三代產品之后做出的最終選擇。至此,華為手機一炮而紅。
2014年9月4日,華為發布Mate7。Mate7于Mate系列就像P6于P系列,帶著眾多改變,讓華為不得不再次跳序命名它為Mate7。作為一款售價2999元,高配版3699元的手機,Mate7取得了國產手機在高端市場上前所未有的成功。
2014、2015、2016年,華為手機連續三年增長,穩固全球手機份額第三。權威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2017年一季度智能手機中國市場出貨量排行榜顯示,華為以20.0%的市場占有率穩占第一,將排名第四、市場份額9.2%的蘋果拋在身后。從全球市場來看,華為也緊緊跟隨三星和蘋果,躋身全球第三強。
“2011年三亞會議,當時我在現場問有多少人用華為手機,舉手的只有兩個人,還只是當備機用。”華為消費者業務執掌人余承東回憶起6年前,“我們自己做的手機自己都不愿意用,問題不言自明。”
現在,余承東說,公司任何一次開會,用華為手機的都是百分百舉手,“這就是我們努力六年的答案——質量讓我們蛻變,我們的產品、品牌也完全耳目一新。”
大比例研發投入提升持續創新能力
在海外市場上,華為手機同樣大放異彩。知名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報告顯示,華為在包括芬蘭、荷蘭、比利時、波蘭、西班牙、意大利、捷克等歐洲主流國家市場份額均已超過20%,在東南亞、中東、非洲以及南美洲等地區保持高速增長。華為為何能在全球范圍內取得如此成績?除了掌握尖端技術和專利,加速的持續創新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華為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近十年來,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130億元。2016年,華為約8萬人從事研究與開發,約占公司總人數的45%;研發費用支出763.9億元,占總收入的14.6%。
更直觀地來看,據歐洲專利局報告顯示,2016年華為在歐洲的專利申請量達到2390件,躍升至第二位,僅次于飛利浦,而排在華為之后的則是三星、LG、西門子、高通等公司。
不過,專利價值并不等于創新價值,更不等于商業價值,華為每年仍要向西方繳納高比例的專利費用。因此,2012年,華為建立了定位于基礎研究的“2012實驗室”,被譽為華為的“諾亞方舟”,這是一個面向全球人才、客戶、競爭對手展開合作的開放式研發架構,代表了華為的未來。
2017年5月16日,此前一直保持神秘的2012實驗室首度向媒體開放,全面展示了華為在手機制造業的技術積淀和產品實力。
據介紹,2012實驗室共9類23個實驗室,配備高精尖專業核心設備7000余臺,可同時支撐5000部手機并行驗證,月度4000萬測試用例吞吐量,具備完成250多種認證摸底測試的能力,其中2項測試能力國內唯一、280項測試能力業界領先,落地78項重要研究成果,并與十多家廠商在二十多個相關領域開放合作。
在終端可靠性實驗室里,插拔可靠性測試機器的機械臂自上向下把充電線連接端插入手機充電接口,再拔出,動作不斷重復。跌落測試機器則夾住手機模擬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跌落。而在華為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測試設備中,數臺手機正在進行不間斷的開關機測試。
在產品體驗測試實驗室,華為自主研發的第四代自動測試系統價值達到千萬級,可模擬各種應用場景測試出用戶實際使用中面臨到的各種問題,并給出具體優化方案。仿生機器人能夠完全模仿人手的各種點擊、拖動、劃拽等操作,精確記錄某個軟件在第幾秒出現卡頓,智能甄別故障,震撼到在場所有人。
把產品質量看得比成本和利潤更重
即使在穩固中國手機市場份額第一、全球手機市場份額第三的背景下,華為消費者業務依然保持著科技潮流迅速更替的緊迫感。對于手機質量,華為內部有著嚴酷的末位問責制,每一年或半年會把所有手機產品線按照質量排名,選擇一個改進最慢的問責。據悉,華為每年必須以不低于30%的速度去改進質量問題,即使成為業界標桿后每年依然要以10%的改進率去改進質量。
在華為消費者業務內部最高規格的2017年質量大會上,余承東強調,消費者是業務之魂,質量是生存之本。
“我們需要在質量的各個環節做好。從需求挖掘和戰略規劃開始,包括產品規劃、設計、供應鏈管控、料質量把控、硬件研發和創新、軟件開發、生產、營銷、零售、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都要嚴守質量的底線。總之,質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品質量,它體現在全流程的細節中,我們需要通過全流程的質量管理,給消費者帶來擁有卓越品質,真正對消費者來說有價值的產品。”余承東甚至表示,質量優先于成本和利潤,質量享有最高優先級。
質量標準是公司最重要的競爭力,華為最有底氣的也是他們的質量標準。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質量官馬兵表示,“經過多年全球拓展后,我們基本理解了很多運營商對質量的要求,把這些質量標準系列化之后形成華為自己的標準體系,現在有500多條標準,涵蓋了器件采購中對器件的質量標準要求,制造的標準,設計的標準等,還有用戶體驗的標準。它涵蓋了我們整個產品開發生產制造過程的端到端的所有過程。所以,這500條標準應該是我們最重要的質量控制的載體。”
據介紹,正常用戶手機使用周期內,按鍵按壓在10萬次以內,插拔在1000次以內,重度用戶按鍵按壓不會超過20萬次、插拔不會超過2000次,華為在實驗設計上,通過極限壽命測試方法,進行百萬級壽命評估,用以充分保障產品的設計可靠性。華為在質量上追求高于業界的標準,比如業界電源鍵點擊耐久達到20萬次,華為做到了100萬次。
在華為消費者業務文化里,余承東要求每一個主管都親自到客服一線了解手機問題,他本人也常年做客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問題出在哪里,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在他看來,全流程質量管理決定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發展命運,質量優先的戰略將讓華為能夠贏得激烈競爭,贏得長遠發展。
“在淵源流長的中華文明里,有精髓也有糟粕。在我的觀察里,很多中國企業在遇到質量和成本、效率及其他方面沖突的時候,首先考慮成本因素,但是德國、日本就不是這樣。”余承東說,“所謂見賢思齊,我們華為要學習德國、日本企業的精工精神,不斷地和業界最優秀的實踐對標,從一步步靠近它們,然后再超越它們,這樣我們才會有長遠的發展。”
伴隨著華為手機的強勢崛起,超越三星、蘋果日益成為華為的目標。任正非在今年1月份華為消費者業務年度大會上明確要求,在銷量業績足夠優秀的時候,華為手機要更多地在利潤和服務水平上超越蘋果,這對余承東來說,或許才是在嚴保質量關后真正需要努力翻越的下一座高山。(中國經濟網記者李方)
?
?
?
相關鏈接:
男子利用NPO蘋果手機換取新手機 非法獲利2000萬元
遼寧1名12歲男孩常玩手機游戲致近視2700度(圖)
中國發現新型材料 有望實現用衣服給手機充電
高中生沉迷手機不睡覺 報警稱“遭媽媽虐待”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