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7月24日電題:九旬老兵的“補丁”生活
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張驍
走進山西陽泉市93歲老兵郭德和的家,空蕩簡樸的房屋內,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各種“補丁”,衣服、坐墊、暖壺蓋……上面補丁摞補丁。而事實上,老人每月有近萬元的退休金。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前夕,記者走訪了十余位健在的老兵,其中郭德和老人的儉樸生活震撼了我們的心靈。
“您舍不得花錢?”記者問。
“有那么一點意思。主要是習慣了,不好改變。”郭德和笑呵呵地說。
他這一艱苦樸素的習慣最早還是在抗戰的烽火歲月中養成的。郭德和1940年加入八路軍,被編入120師特務團通訊連電話排,任務是為部隊提供信息服務設施。
百團大戰時,郭德和所在部隊的活動區域是清徐和陽曲一帶,任務是配合前線部隊對太原守敵進行牽制,阻止他們支援。他們連的任務是對敵人的通訊線路進行破襲。
“我們晚上去割敵人的電線。當時器材極端缺乏,電線非常寶貴,取之于敵為我所用。”郭德和說,他們兵分兩路選擇敵人的某一段線路,大概5、6公里長,從兩邊切斷向中間卷線靠攏,會合后迅速撤離,割掉的電線用桿子串起來送到駐地。
郭德和回憶說,那次行動持續了一個多月,他們都沒帶被褥衣物。有時遇上傾盆大雨,渾身澆個透,到宿營地后也不驚動老鄉,圍著火堆烤干,然后鉆到麥秸垛里睡覺。由于戰斗生活緊張勞累,他和不少戰友病倒了,但沒有醫藥,只能休息。
“雖然很苦,但卻是我一生中最富有色彩的一段。”郭德和說,那時吃的是帶皮的高粱、大麥,偶爾才有一把豆子吃,經常填不飽肚子。穿的只有一套衣服,時間長了生虱子。“白天找個沒人的地方,找個棍子往下扒拉,可多了!”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抗戰年代,郭德和小小年紀就懂得珍惜和節儉,為此,他還曾立過三等功。他回憶說,有次敵人掃蕩,部隊在轉移過程中道路不好走,煤油被顛了出來。于是郭德和就拿繩子捆上背著走,結果漏出來的油滲到皮膚里,背部起泡、發炎,疼得他晚上睡不著覺。
“當時煤油很缺乏,晚上照明全靠煤油,非常珍貴。”郭德和說。
他艱苦樸素的精神,兒女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小女兒郭舒林說,爸爸一個臉盆用了40多年,搪瓷碗用了60多年,襪子破了都是自己縫補。從部隊轉業分配到一家鋼鐵廠當廠長,每天早晨還是吃咸菜。
“廠里人都笑他說,‘郭廠長可摳門了’,但爸爸卻經常給別人捐款。他讓我懂得勤儉節約,更懂得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郭舒林說。
?
?
相關鏈接:
退休老人遇“仙人跳”被勒索15萬 三男子假冒警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