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有人說,一個人做一件善事并不難,難的是一直在堅持做善事,而陶建明的善事一做就是27年。20多年來,陶建明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說話,只要是對社會有益的事,他都義不容辭地去參與。孝敬老人、幫助貧困人員、給受災地區捐款,很多急需愛心援助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做善事很低調,做人很低調。”這是很多了解陶建明的人給他的評價。近日,記者來到陶建明的辦公室,他正忙著為遭受洪災的家鄉人民聯系捐款捐物,幫助家鄉人民重建家園。“災后重建不只是精神的鼓勵,還需要物質上的支持。”陶建明說。
陶建明與受捐助老人合影
1 滴水之恩
他定會涌泉相報
1968年,陶建明出生在桂林市全州縣陶家村,家中兄弟姐妹多,特別貧困,村子還曾連續遭受3次洪災,導致糧食絕收。為了生存,陶建明一家曾經舉家外出乞討,受到過鄰里、村民和許許多多人的幫助才得以生存。那時的陶建明才6歲,父母的辛苦以及忍饑挨餓的痛苦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那時的他便暗暗下定決心:“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報答父母以及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陶建明篤信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雖因家貧及父親早亡,早早輟學打工,但自己并沒有放棄學習,通過一邊打工一邊刻苦用功,陶建明考取了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功夫不負有心人,陶建明憑著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在南寧開辦公司,干下了一番事業。很快,他開始想著回饋家鄉和社會,急切想要去幫助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1990年,當時才22歲的陶建明就已經開始了他的慈善之路,第一步便是從生養他的家鄉開始。那年春節,他回到家鄉過年,問起村里一位老人準備了哪些過年物資,得到的回答是“哪有錢買其他的東西,連油鹽都買不起了”。震驚于村民的生活依然如此貧困,陶建明當即決定把帶回去的錢全部分給了貧困村民,自己只留下回城的車費。
從那時起,陶建明每年回家過春節,都要和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吃飯,并且親手給老人們每人發一個紅包。這個習慣堅持至今,賺得多他就多給一點,賺得少他就少給一點,但他說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
2007年,陶建明出資100多萬元在家鄉全州建大型養老院,最終于2014年落成。他的初衷是為了完成自己和母親的心愿,讓家鄉的人能夠老有所居。村里人都說,陶建明對家鄉的貢獻很大,村里修路、建文化中心都是他出的錢,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逐漸得到改變,村中老人都親切地稱他為“陶家村的好兒子”。
2 愛心綿綿
為貧困村民蓋新村
2004年,陶建明偶然得知平果縣有些十分貧困的村落,他立即前往考察。在一個叫更力屯的地方,陶建明看到的是簡陋的茅草屋,沒有通電的村子入夜后一片黑暗,村民們只能飲用水池里聚積的雨水,池中還有死老鼠,衛生條件相當差。加上當地土地貧瘠,很多人的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
陶建明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這些村民走出這片沒有希望的大山。在與當地政府部門協商后,陶建明出資100萬元,為村民們建起了一座移民新村,并在2005年幫助全體村民順利搬出,更力屯的村民從此住進了漂亮的房子,村里有水有電,村邊還有土地可供耕種,全新的生活在向他們招手。看著村民們開心激動的樣子,陶建明沉重的心終于放松下來,但他明白,要想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村民們始終要靠自己努力。他再次與政府部門進行協調溝通,決定對更力屯所有的孩子進行資助,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書可讀。
教育事業在陶建明心目中的重量不言而喻,他最不希望看到有孩子因為貧困被迫放棄學習。2012年,他與廣西醫科大學建立“陶建明獎學金”,一次性捐贈50萬元,用于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醫學學生。2017年,陶建明又一次性向廣西大學捐贈200萬元,獎勵那些起到榜樣作用的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以及為學校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我希望獲得獎學金的同學能好好學習,也學會感恩,所以我特別要求每一位獲獎學生,都要拿出獎學金的10%用于幫助他人,以此培養他們做慈善的思想和行動。”陶建明說。
3 心系家鄉
他帶著現金進災區
今年7月初,全州縣遭受特大洪災,全縣多個鄉鎮受災嚴重。陶建明得知家鄉受災,早就坐不住了,7月9日連夜坐車從南寧趕回全州,并與鎮政府的工作人員一道,前往各個重災區了解災情并想方設法給予幫助。
在左江地區,一共有40戶受災群眾,陶建明現場給每戶捐助500元,以解決他們近期的生活問題。在慕霞村,有10戶人家受災情況比較嚴重,陶建明當即給予每戶1000元的捐助。之后他又趕往雙橋村,看到大片水田被摧毀,糧食顆粒無收,陶建明又捐出4萬元幫助解決水田重建問題。隨后,又給雙橋村的30戶受災戶每戶捐助1000元。他此行帶的10萬元現金就此全部捐出,回到南寧后,他又在全州商會發起的捐款活動中捐出3萬元。
救災期間,洪水把許多村路都淹毀了,陶建明每天都是早早爬山進村,直到晚上才出來,有時飯都來不及吃上一口,可他卻不愿停下腳步。“我一想到那些受災的人還沒飯吃,父老鄉親還在受苦,我感到自己有責任。”陶建明除了捐錢,還想方設法從精神上給災區群眾打氣。“很多村民說現在田不能種了,都不知道還能做什么,我說‘如果你們想,可以來我公司找我,我給你們安排工作’。”這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鼓舞了許多村民進行自救的決心。
4 言傳身教
帶孩子一起做慈善
對于陶建明做善事,他的家人都非常支持,尤其是他的老母親,總說看到兒子有能力去幫助別人,自己特別的幸福。陶建明的妻子雖然也很支持丈夫,但卻有些心疼甚至抱怨,因為她認為陶建明對自己太過苛刻了。“他一年到頭最多帶我去買兩次衣服,而且每次都是等商場打折的時候才舍得買。”妻子對陶建明的“小氣”已經習以為常,他倒也樂在其中。
采訪中陶建明坦言,自己現在的生活相對以前來說已經改善很多了,沒有必要去鋪張浪費。“真正的快樂是當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可以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累并快樂著。”為了這個信念,陶建明更加努力地工作賺錢,只為了能更好的回報社會,他也希望能夠通過身體力行感染身邊的人一同參與慈善,幫助更多的人。
每年春節回家鄉看望村里的老人,陶建明都會帶上愛人和孩子一起回去,并給大家分配“任務”。“我負責給老人發紅包,愛人給老人拍照,兒子則現場打印照片。”他說,很多農村的老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拍過照片,自己的父親直到去世也沒有一張照片,這也成為他終身的遺憾。所以他每年回去不但要給老人發紅包,還要為他們拍照留念。讓孩子參與進來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有利于培養他學會幫助他人,學會感恩生活。
據此前其他媒體對陶建明的報道,他做慈善27年來,捐出的愛心善款早已超過千萬。回顧這段漫長的慈善之路,陶建明遇過困難也受過質疑,但他從未后悔。每每想起,那些經歷都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對于接下來的慈善計劃,陶建明并沒有太具體的安排,他只希望自己能夠多賺一點錢,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記者 黃靜 實習生 覃愛雲
?
?
相關鏈接:
福州各界“為愛前行” 大型慈善義演支援茂縣災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