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承節日習俗 豐富節日內涵
海口文化“扶志”“扶智”群眾受益多
海口網7月26日消息(記者吳雨倩)海口開展文化扶貧工作,充分發揮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讓群眾真正受益。
向群小學的書法課程吸引學生。記者吳雨倩 攝
記者25日獲悉,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文化扶貧的內涵意義,市文體局根據中央、省文明辦的要求,并結合市民群眾的實際精神文化需求,即將舉辦2017年“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宣傳普及傳統節日習俗,豐富節日文化內涵。
2017年“我們的節日”包括,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將在主會場萬綠園舉辦1場大型文化惠民演出,四個區為分會場各舉辦1場。活動要求突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主題;其次,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重陽”主題活動,將于主會場萬綠園舉行1場文藝匯演活動,海口市四個區為分會場各舉辦1場。活動要求圍繞尊老、愛老、敬老、助老、孝親的主題舉辦文藝晚會,節目要充分尊重、吸收市老干局意見。
同時,為宣傳貫徹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喜迎黨的十九大。將在我市四個區舉辦多場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將組織廣大藝術家、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創作一批圍繞省七次黨代會精神、短小精悍、生動活潑、寓理于情等元素,組織和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小品、快板、歌曲、民謠、舞蹈等文藝作品,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深入街道、社區。
此外,市群藝館常年舉辦“下基層公益培訓班”,包括東山鎮向群小學書法培訓基地和大致坡瓊劇少兒基地等。市群藝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書法協會會員、東山鎮本地的教師林烈功和林仕達,都會擠出周末的時間,教授學生書法藝術課程,長年來受益學生達到千余名。林烈功表示,增強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單是接受“贈書”“贈對聯”,更多的是主動學習,將文化的“根”種在本地,才能結出更美麗的花朵。
大致坡瓊劇少兒基地的學生由本地的劇團演員進行授課,從理論到實踐不一而足,小演員們不但學到理論知識,更能在日常的文藝演出中客串甚至主演一把,受到各地群眾的支持和關注。瓊劇藝術家代表黃慶萍曾表示,大致坡舉辦的瓊劇文化節,除了基本的巡演、比賽外,還增加了不少亮點活動。尤其是青少年組的設置,通過瓊劇的表演讓年輕一代瓊劇愛好者受到更多熏陶,發掘瓊劇新人,為瓊劇后繼有人打造發展鋪好了平臺。
專家認為,文化扶貧的基礎在于各類活動載體,包括開展“送演出下鄉”活動、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等,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但在文化扶貧中,讓群眾自己選擇喜歡的演出類型,提出文化需求。政府則負責“按單送菜”,按照群眾的喜好編排文藝節目,根據群眾的要求建好文化陣地,盡可能滿足群眾的文化口味。這樣的文化扶貧才能真正扶到百姓心坎上。
?
相關鏈接:
共享文化建設成果 海口舉辦文化扶貧暨非遺宣傳巡演·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