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車牌競拍價格“終于”站上了5萬元高位。據本報昨日報道,7月份杭州小客車車牌競價的平均成交價為51762元,創下歷史新高。從去年9月開始,個人最低成交價已經呈現11連漲。
從7月份數據來看,包括競價和搖號在內,通過資格審核的浙A車牌有效個人申請數高達660069個,其中本月搖號增量指標為5592個,算下來,中簽率僅為0.74%,相當于135個人搶一塊車牌。長此以往,壓力會向競拍方式轉移。而以目前的競拍價,可能已經超出許多人的心理價位。
照理說,搖號注重的是公平性,只要搖號規則公正合理,搖號過程公開透明,大家等著就是了;而競拍則具有市場特征,以競拍人的心理價位為準,價高者得。那么,哪怕是有人愿意出10萬塊錢買一塊鐵皮,似乎也沒什么好說的。問題就在于,競拍雖然是一種市場化的手段,政府部門卻不能不注重其客觀效果。
畢竟,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部門肯定不能只講效益或效率最大化原則。否則的話,假如有人有錢任性,甩手20萬元買一塊車牌,車牌競拍豈不是淪為“有錢人的游戲”?這也是為什么,實行車牌競拍的上海會設立“警示價”制度,一旦出價超過警示價,系統將不予接受。這個辦法固然也有弊端,卻反映了車牌競價不能完全實行市場化操作的政府態度。試想,如果杭州的車牌競價飆漲至10萬元,甚至超過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價格,有關部門又該如何向公眾解釋?
政府部門不是盈利主體,當然不會拿車牌搞創收。那么,要遏制車牌競拍價格上漲過快,在基本競價規則不變的前提下,有關部門應當針對實際情況,實行動態平衡管理的辦法。比如采取“去掉最高分”的辦法,對出價偏離上個月競拍價一定比例者不予認定;又或者,根據每月參與競拍人數的不同,按相對固定比例配置增量指標。這樣做或許不能扭轉車牌競拍長期看漲的形勢,卻可以遏制競拍價格過快飆漲。
上海自1994年開始實施車牌拍賣,到2004年開始出現競拍均價超過4萬元的情況,此后有降有升,直到2007年才突破5萬元大關,又過了10年,競拍均價觸及9萬元大關。而杭州實施車牌搖號加競拍措施僅三年多時間,個人最低成交價和平均成交價就已雙雙突破5萬元,來到了一個敏感的臨界點。這時候,是該采取措施,給車牌競拍降一降溫了。(魏英杰)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