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后宮:
海口網7月29日消息(記者吳雨倩)城市更新是為了讓老化的城市恢復生命力,也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活力。今天(28日)下午,在“歷史文化名城(鎮)的保護與發展”分論壇上,中國城市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院多位專家踴躍發表規劃議題,指出修繕文物比重建文物更難更艱辛,在尊重文物本體的情況下,助推其蘊含濃厚的歷史文化意義。
清華大學副主任張杰表示,近年來,我國保護文物的方針已經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轉變為“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在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文物帶給社會的積極影響,從而將歷史文物保護項目發揚壯大。
位于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的天后宮,建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更是海口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載體。天后宮曾一度破敗不堪,多處殘垣斷壁。2013年9月,市文物局開啟了天后宮的修繕保護規劃。歷經1000多個日日夜夜,今年初,海口天后宮修繕以及布展完畢,并向市民免費開放。
“修舊如舊”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邵甬坦言,海口天后宮歷史文化悠久,其歷史地位不言而喻;其次,修舊如舊并非說的這么簡單。因為當時手工藝人的手藝精湛,在壁畫和雕刻上栩栩如生,后人在有些損毀嚴重的地方,找不到原貌,難以完整修復和清洗。有些浮雕上的鎏金畫,只能先用噴漆加以保護,找到原貌圖后再加以修復。在通過查找史料,尋求完善的修繕辦法中,關于天后宮更多的歷史文化也漸漸宣傳開來,受到越來越多的市民關注。
此外,在論壇中,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指出,對海口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不僅在于保護單個的文物古跡,也要保護古跡、歷史街區周圍的環境和歷史氛圍。海口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通過城鎮格局、街坊肌理、街道空間、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街道設施和古樹名木等體現,對此應制定整體性的保護措施。
?
?
?
相關鏈接:
海口美蘭機場員工連續19年獻血 獲"省無償獻血先進單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