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5年 生態文明建設在海南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從抵觸到盟友 同守一片綠色
郁郁蔥蔥的鸚哥嶺鸚哥嘴。記者 蘇曉杰 攝
走進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滿眼皆綠色。人來鳥不驚,這是生態保護走上正軌的初步成果;村民從抵觸到“協管”,這是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的成果。
“過去,小鳥跟其他動物一樣,害怕人類的腳步聲,畏懼獵手的槍聲。”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站長劉磊說,保護區內,人與自然的關系曾一度緊張。
是什么力量改變了這種境況?
2004年7月,鸚哥嶺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懷揣“生態夢”的護林團隊,用行動守護著這里的一草一木。他們護衛瀕危種群棲息地,禁漁區得到“由點及面”覆蓋,并建立“團隊+機制+社區”的核心資源管理模式,采取嚴格措施保護生態核心區。
漸漸地,保護區內,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向和諧。但隨之,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執法如何做到既嚴格、有效,又人性化?
2009年底發生的一件事,現在回想起來,仍令人心有余悸。當時,在保護區內,一個貧困村莊的村民私自伐木建房。護林員上報情況后,保護站組織工作人員到場勸說,當提到要把違法砍伐的木頭拉走時,那名村民情緒十分激動:“你們把木頭搶走,我拿什么蓋房子?我砍村里的樹,有什么不對?”“這里是保護區,伐木是違法行為,不行!”護林員話音未落,就見全村的青年男女聚集要向保護站的工作人員討說法。
“說到底,還是村民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再加上部分村民確實家庭貧困,我們也得顧及實際情況。”劉磊坦言,從那一刻他們就明白,保護生態核心區,不僅要講究策略,還應建立多種模式。
“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我們與村民,也不是對立關系。”劉磊說,目前,保護站遵循“合作”“管理”“執法”3種模式,與當地村民共同保護綠色家園。這幾年,毀林伐木等惡性事件極少發生。
“為了做思想工作,我們將護林小知識印成小冊子,挨家挨戶發放,讓村民們看惡性毀林事件中受到損毀的樹木照片……”保護區工作人員說。
發現在保護區里放牧的村民,以教育為主。但發生在保護區內的侵占林地事件,工作人員則會強行收回土地,做到零容忍。
當記者問“這幾年,保護區最亮眼的工作成果是什么”時,劉磊不假思索地回答:“在十多年的努力下,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早已和當地村民結成“綠色盟友”。大家紛紛穿上印有“鸚哥嶺進入禁漁期”“森林防火,有你有我”等字樣的T恤,用點滴行動,共同守護眼前的綠水青山。
“難道保護區周邊的百姓該為保護生態環境而受苦受窮嗎?”保護站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2015年9月,保護站配合白沙黎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完成南開鄉高峰村道銀、坡告兩個村小組的“生態扶貧”移民搬遷工作。對處于禁漁區內的村莊,保護站免費給村民提供蜂箱、手把手教技術,幫助大伙摘掉“窮帽”。
“未來的鸚哥嶺,會越來越美。”劉磊說,保護區的動植物博物館進入籌建期,里面的標本、照片、語音解釋,會讓每一個踏進這里的人,領略到大自然的獨特魅力。他也希望,在鸚哥嶺消失多年的海南長臂猿、云豹會因為生態環境的改善,早點回家!
?
?
?
?
相關鏈接:
上半年海南離島免稅購物人數同比贈長32.71%?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