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福建省大田縣武陵鄉大石村河岸緩步行走,稻田邊印著護河“三字經”的牌子,堤壩上的護河壁畫十分亮眼,武陵鄉光伏長廊下,不少村民在乘涼聊天,一派田園風光。
2016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記者近日前往較早實施河長制的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探訪河長制的“大田樣本”。
68歲的鄉民陳世衍說,過去每到雨季河水暴漲,河水都會漫過河岸邊的田地沖進家里。“洪水退的時候,我家木頭房子的地板上都是沖上來的泥沙,特別難清洗。”
如今,武陵溪大石河段的防洪堤壩幾近完工,雖處下游,河水卻不似以前那般猖獗。“現在的河水治理,我們都很滿意。”陳世衍說,現在不管是河漂垃圾,還是整體環境,都處理得很好。
地處福建中部的大田縣,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發源地之一。大田是典型的山高坡陡、人多地少的水土流失區,同時,又是傳統礦區,治水壓力很大。
2009年,大田縣在福建省率先探索實行河長制,提出了“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的治水理念,實施由“河段長、督查長、民間河長”三管齊下,共同管護一個河段。經過多年不懈努力,2014年以來境內兩條主要流域水質均達到Ⅰ類標準,初步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武陵鄉黨委組織委員陳永強是大石村村級河長。他指著護河壁畫說,今天的河長制還包括河道文化和河道經濟,大田縣編印了護河“三字經”,題寫于壁畫上;光伏長廊則屬于武陵鄉河道經濟的部分內容。
武陵鄉是市級精準扶貧重點鄉鎮,全鄉現有貧困戶159戶503人,貧困村3個,空殼村2個。為了給貧困戶、貧困村和空殼村提供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開展了光伏扶貧產業園建設項目。
陳永強說,大石防洪堤光伏發電項目預計投資1016萬元(人民幣,下同),安裝光伏長廊3公里,規模達1400千瓦。光伏扶貧產業園建設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產生效益約191.7萬元。
采訪中,陳永強不時掏出手機拍照。原來,為解決傳統巡河手段實時性、便捷性不強等問題,大田縣組建了“河長易信群”,要求河長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徒步巡河。“只要我沒有其它的工作,每天都要來大石村看一下河流并拍照。”
大田縣還設立了“十佳河長”評選機制,評分標準很詳細,對考評分低于70分的還要通報批評。如果被評為“十佳河長”,在晉升等方面會予以優先。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員張明慧正率隊開展2017農村調研河長制專題福建項目。張明慧認為,大田河長制經驗推行之早、力度之大、時間之久、經驗之豐富,在全國名列前茅。
2017農村調研河長制專題福建支隊一行13人,來自國內10所高校7個專業。他們走訪了5個鄉鎮8個村,進行168份村級和農戶問卷,希望從學術角度為全國推行河長制總結大田經驗。
張明慧說,大田河長制作為一個非國家試點的、自行摸索的創新制度,“首創精神和經驗值得好好總結”。(完)
?
相關鏈接:
罕見雙臺風致福建多處受災 9.5萬人緊急轉移安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