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駕齡達不到網約車司機資質要求,無法經營網約車,私家車主張先生(化姓)在網上三次購買他人信息,注冊賬號后拉客運營。近期,他的賬號被查封號,賬號里的余額無法提現。張先生卻認為,余額屬于自己勞動所得,網約車平臺無權扣留。
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有一年多的駕齡,今年初,他在某網約車平臺申請成為網約車司機,卻被告知駕齡未達到相關政策要求,無法申請。
“聽朋友介紹,網上可以買到符合條件的網約車司機賬號。于是,我向網上賣家支付了150塊錢,他利用別人的身份證成功申請了網約車司機賬號,交給我,我就開始跑車了。”張先生說,前兩次購買賬號都在一個多月后被封號,但余額均能正常提取,上月中旬,第三次封號后,與前兩次不同,他試圖將賬號余額提現時,被要求身份驗證,需要輸入賬號申請時的身份證號碼。
“買賬號的時候沒有問這個信息,現在賣家也找不到了,里邊有將近3000塊錢取不出來。”
張先生認為:是網約車平臺對司機賬號審核存在漏洞,自己利用了這個漏洞正常運營,沒有違法,所以這筆錢是正常的勞動所得,網約車平臺無權扣留或者沒收。
湖北尚卓律師事務所律師黃坤志表示,在明知網約車相關法規和運營平臺管理規定的前提下,通過購買虛假賬號的形式,繞過審核門檻運營網約車,行為已經涉嫌違規,“通過違規手段獲得的盈利,并不屬于正當得利,網約車平臺可以拒絕返還。”
黃坤志介紹,網約車行業屬于新型產業,運營平臺對參與運營的車主處于遠程管理狀態,所以對車主的真實信息以及運營狀態監管非常重要,一旦出現不良后果,如果車主處于非正常審核通過狀態,還會對運營平臺造成牽連責任,“如果車主鉆了漏洞躲過核實,又因為鉆漏洞的行為遭遇處罰,這是其應該承擔的相應后果。同時,通過網絡購買他人身份信息,冒用他人身份牟利,其間如果出現意外事故,對被冒用身份者也會產生影響。這樣的行為已經涉嫌違法。”
“滴滴出行”媒體部負責人周先生介紹,網約車市場發展初級階段,有不少網約車司機鉆漏洞牟利的情況,但是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規范,監管技術也在升級,各個網約車平臺出現的類似情況已經越來越少。
“只要是鉆漏洞,違反了地方職能部門頒布的網約車相關政策,以及網約車運營公司的規定來牟利,都屬于不正當盈利,是不受保護的。”周先生說,“滴滴出行”一直在升級監管技術,防止有人鉆漏洞,為乘客出行安全提供保障,如果乘客發現網約車司機存在違規運營或身份有問題,也可以向“滴滴出行”平臺投訴反映,他們將聯合警方嚴厲打擊。
?
相關鏈接:
大學生證件遺落4天無人領 海口公交司機主動聯系歸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