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點多面廣,基層保護千難萬難。8月1日正式施行的《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辦法》,鼓勵有能力的單位或者個人采用認保、認養、認租、認購等方式,參與歷史建筑的原址保護。
文物是歷史的絕唱、民族的鄉愁。對于文物大省來說,保有量大、保護率低,低級別文物的命運與捉襟見肘的文保工作,成了橫亙在眼前的現實難題。理論上的有效保護難以全面覆蓋,遠景中的高效保護難以快速達到,這都倒逼地方部門創新管理思維、探究精準路徑。
有數據說,安徽省現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座、歷史文化名鎮8個、歷史文化名村19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座、歷史文化名鎮12個、歷史文化名村25個。在這些名城名鎮名村里,更是散落著星羅棋布的歷史建筑。根據安徽新規,有能力的單位或個人可以采用認保、認養、認租、認購等方式,參與歷史建筑的原址保護;而歷史建筑亦可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利用,比如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文化研究等場所。簡言之,只要能原址保護,市場化的手段、產業化的運作,都可以在合法合規的情形下開展。
事實上,在共享經濟年代,以眾籌思維解決公共管理資源掣肘、能效不足的問題,確實是個好主意。某種意義上說,與其放任歷史建筑在歲月洗禮中“雨打風吹去”,倒不如從狹隘的敝帚自珍格局中走出來,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呵護好文化遺存。無獨有偶的是,今年3月11日,山西省政府亦印發了《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截至4月底,已有42家民營企業和個人報名參與認領認養文物。
社會力量參與“文物認養”,這固然是一樁公益事件,但如何保障“認養”的初衷不至于跑偏呢?常識告訴我們,公益“認養”有兩個需要警惕的結果:一是認而不養,徒有形式。比如植樹節“認養”的小樹苗,不少地方掛個牌子、交點錢就了事——死活不論,壯瘦不管。二是“認”來發財,暗度陳倉。資本與文保勾兌,圈地成私家別院。此類前車之鑒,并不鮮見。于此而言,厘清“文物認養”的權責邊界,是需要公眾參與并討論的大事,在沒有共識之前,恐怕不能簡單一紙協議了事。
“文物認養”當有兩個前提:一是保護為先、商業為后;二是“認養”不僅要有規矩,還要有“禁區”。一句話,新時期的基層文物保護工作,既要腦洞大開創意無限,又要秉持原則恪守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
(作者:鄧海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