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子墨
如今,有關“相親”的新聞,可能輕輕松松就可以成為一篇“爆款文”。搜索“相親”二字,新聞比比皆是,“彷徨相親角:家長互不認識只能拼條件,最怕子女不談、不婚”“南京相親角調查:沒那么勢利,外來女婿很搶手”“公園相親角大媽爭論南北男人”“鄭州相親角現奇葩條件:女方體重必須是111斤”……更遑論電視上隨處可見的相親綜藝節目。相親,構成了花樣百出、千奇百怪的文化景觀。
我們為什么這么愛看別人相親?原本是頗為私密與個人化的事,卻能引發全民圍觀,這也是頗為有趣的文化現象。
相親,已經是社會新聞的富礦,種種奇葩、可笑、荒誕的場面都不難找到。登上新聞的相親模式,多是由父母代勞,將子女的情況格式化為可供計算的數值,諸如身高體重、房產大小、收入高低,并依據著一條完整的“鄙視鏈條”有序操作,形成一種近乎“愛情買賣”的婚姻模式。
但若把相親等價于中國婚戀的主流模式,則未免失之偏頗。目前尚無這類相親成功概率的權威統計,從輿論反饋看,也談不上被廣泛接受。平心而論,“相親”與其說是本身構成新聞,毋寧說是我們在其中尋找新聞。這里的父母,天然地被置于被審視、被調侃的位置;對于相親,輿論也天然地帶著獵奇心態。這類相親,它有共同觀感的基礎;但是它的極端案例,又被不成比例地放大。
我們愛看相親,可能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閱讀快感,方便我們尋找價值觀上的優越,并迅速完成評價姿勢上的選邊站隊,并很容易形成“互撕”的輿論態勢,人們紛紛可以就“愛情與面包孰輕孰重”“愛情與面包的混合比例”等等話題發表看法。
大概無論哪個觀點,都難說自己占有全部的真理。替子女相親的這一代老人,他們幾十年的“生活經驗”,未必毫無現實針對性。當房產依然勾連著教育水準,戶口連接著公共服務的層次,老一代人對這些標準的極端演繹,不過是建立在自己幾十年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安全感強烈盼望的投射。
我們今天愛看相親,是因為這里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價值觀的對撞,這種價值觀的對撞,恰恰也是幾十年天翻地覆、變動不居社會現狀的折射。當我們開始了思想的啟蒙,認識到了愛情的可貴,卻依然難以逾越現實物質問題的困擾;自由戀愛已經成為常識,但面對必須啃老的現狀,又只能容許老一輩在婚姻問題上指手畫腳;多數人有著一定的科學常識與對人格的判斷標準,卻依然有人堅持生肖、八字、摸骨、看相……有太多自己眼中的“天經地義”,在別人眼中成了“不可理喻”。
這說明,我們的社會尚沒有沉淀出婚姻層面、被全民接受的價值共識,快速變動的社會尚未帶來一種穩定的預期,理想化與不可知交織,后現代理念與傳統迷信共存。這也是為什么一邊是對所謂“相親鄙視鏈”大加撻伐,一邊又是無數的家長櫛風沐雨、義無反顧地趕在相親的路上……
當看到那些父母頭頂烈日、為自己的孩子招攬目光,不難想象,他們對子女的婚姻或許真的是心急如焚,真的是百般呵護。但有時施以嘲笑未免輕薄了,我們不妨從中厘清一個現實:一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上百年歷程”的國家,注定要經歷節奏不一、思維碰撞、現實與理想脫節等等問題,關鍵是無論社會還是個人,都當從中辨識出歷史前進的方向,思考如何可以形成穩定生活的遠景,并進而影響文化心理結構,導向一種穩穩地幸福,告別這種焦躁不安的相親圖景。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04日?02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