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在中國嵩山少林寺舉行的無遮大會包含了體育、文化等元素。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 攝
■本專題策劃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偉勝
■本專題撰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
■本期特邀嘉賓
少林寺方丈 釋永信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武學大家 馬明達
日前,2017首屆無遮大會在中國嵩山少林寺隆重舉行,這場禪意十足的峰會除了“禪”“武”之外,還包含了體育、文化等元素,吸引了眾多武林高手、射箭達人、圍棋超一流高手的到來。一時間坊間熱議,“武林大會”“東方奧運會”的定義和評語不絕于耳。
回溯本源,我們還是希望了解無遮大會的內涵和外延、歷史、現在和未來,這樣才能厘清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功夫圣地,在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期三言二拍,我們特別請到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和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副主席、著名歷史學家、武學大家馬明達教授,一起來探討禪、武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無遮大會”就是
廣結善緣的大齋會
廣州日報:少林寺舉辦首屆無遮大會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發了廣泛關注。少林七十二藝選拔賽、黑白決圍棋大賽、世界傳燈法會、機鋒辯禪、禪弓邀請賽……無遮大會傳遞出“包容”“開放”“釋懷”的精神與理念,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哲學與禪學融為一體,被譽為“東方奧運會”;特別是少林禪弓邀請賽,作為壓軸大戲舉行,頒獎禮與無遮大會閉幕式一起放在少林寺極具代表性的禪堂舉行,也被認為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很多人對“無遮”一詞頗感興趣,“無遮”的出處以及內涵是什么?
釋永信:“無遮”一詞是從梵語翻譯而來,其意是說徹底打開心境闡釋佛法,引領大家完全釋懷,心理通透,化解所有的疑謗。早期佛教寺院經常舉行“無遮法會”,以此來破除人世間賢愚貴賤的一切等級與差別,讓人們充分享受佛法的平等與普利。中國的無遮大會始于梁武帝,盛行于南北朝。后來,無遮大會用以泛指無所限制的公眾集會。它有別于印度的無遮大會,是中國佛教特有的一種廣結善緣,不分貴賤、僧俗、智愚,一律平等對待,布施僧俗的大齋會。
馬明達:“無遮”這個概念古已有之,這是一個大框架,我們現在是把這次大會變成一種多元文化的展示平臺。使用“無遮”的概念,釋永信方丈也是經過反復考慮的,它是佛教文化衍生出來的,是南亞次大陸的文化、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交匯貫通后的產物,它的容量很大,彈性大,可以包容很多東西。
釋永信:我們希望借此活動,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佛教禪宗的基本知識與理念,繼承和發揚以禪武醫藝聞名天下的少林文化,增進佛弟子們弘法布道的熱情,提升社會大眾的文化道德修養,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馬明達:眾所周知,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功夫圣地,少林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彰顯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而禪、武、醫、藝文化更是濃縮了少林文化的精髓。
“無遮大會”不是
東方奧運會或運動會
廣州日報:或許是無遮大會在少林寺舉行的緣故,消息一出,民間就展開了熱烈討論,有媒體將之稱為“武林大會”、“東方奧運會”,兩位大師怎么看這樣的評價?
馬明達:這個叫法有點道理,但也不全是,因為奧運會有特定的概念,主張更高、更快、更強。我們舉行無遮大會有體育文化,但又不完全是體育文化,因此,不能用奧運會或者運動會來定義無遮大會。比如,圍棋和禪宗的關系非常密切,圍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強的代表性,以禪為中心的無遮大會把圍棋納入進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我們不能用奧運的概念來衡量。叫東方運動會也不太恰當,要再琢磨一下。
廣州日報:輿論這么稱呼,大概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
釋永信:我們這次舉辦無遮大會,包括祈福大法會、學術研討會、少林七十二藝、禪弓比賽、書畫攝影、少林問禪、黑白決(圍棋比賽)、世界傳燈大會,以及茶道、香道展示等,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相得益彰。
馬明達:七十二藝只是一個概念,民國才提出七十二藝的說法,這次選擇二指禪、鐵砂掌、掌上飛刀、石鎖競技4個項目,相對來講,這幾個項目參加的人多一點、更成熟一點。我想,未來會有很多項目逐步加進來。
廣州日報:《少林寺》這部電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少林功夫,在金庸大俠的作品中也有諸多描述,甚至把少林功夫神化了,您怎樣看待這個事情?
馬明達:這也難怪,功夫給少林帶來莫大的聲譽,自古就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少林寺有著一種神秘感,電影、小說等藝術加工又增加了大量的泡沫性的內容,但現在我們慢慢通過活動、賽事做到實處,(公眾的認知)有一個過程。
廣州日報:這次除了七十二藝,還將禪弓大賽作為壓軸戲,是怎樣的考量?
釋永信:參禪悟道和拉弓射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講究專注、心無雜念,兩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這也是我們將傳統弓箭納入無遮大會并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射箭是人類最古老的發明之一,也是最早引發人類哲學思維和宗教感悟的器具之一;佛典記載,佛釋迦牟尼為太子時,精通學問與武功,射箭是他的最愛,也是他武功的最強項。所以,敦煌壁畫的佛本生故事中以及為數眾多的經典故事中有著許多射箭的畫面,除了讓我們洞解佛的徹悟之路外,也成為我們了解古代射箭的重要資料。
“無遮大會”未來
怎樣弘揚傳統文化
釋永信:少林功夫有著不同于其他拳種門派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禪與武的結合:以參禪之心習武,以習武作參禪手段之一,“禪武結合”是少林武學的精華所在,也是少林歷代僧人千年的感悟。今天,追溯少林功夫文化形態,對于認識和傳承少林功夫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少林功夫的深厚文化內涵是禪宗智慧賦予的。
廣州日報:實際上,近年來少林寺一直在做傳統文化推廣、復興的事情,此次禪弓大賽就是一大創新設計,在業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馬明達:這次無遮大會更大的意義是中華民族身心文化的展示,練身體、修心,這一直是中國文化最引人注意的深入探討的話題,至今沒有結論,我們還在路上。中國傳統弓箭一度看不到了、失傳了,這次是回歸,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經過我們十幾年的努力,已經大見成效。上世紀50年代,我們接受了奧運會射箭,同時丟掉了中國傳統弓箭,一丟就是幾十年,從制作工藝、到文化傳統都失傳了。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步找回來,像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名譽主席徐開才、中國傳統弓箭研究專家謝肅方等都在推動這件事情。
廣州日報:要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還要做些什么?
馬明達:中國傳統射箭是中國武文化的主體,從來都是中華民族身心雙修方式中最主要的模式;少林禪弓邀請賽的舉行是中國傳統弓箭、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復興,正在轉化為社會的正能量。我想這就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廣州日報:本屆無遮大會期間,我們看到了令人驚喜的新元素,比如,浙江大學國家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中心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小和尚“小嵩”就很注重科技感、娛樂性和青少年的教育意義。“小嵩”的學名叫禪武健康機器人,具有健康接引、禪武修習、經典誦詩等功能,是一個禪武健康舞動機器人,也是少林禪武精神的智能載體。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在創新中發揚光大,無遮大會的兼收并蓄功不可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