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捕捉”到謠言,有所反應,用過硬的專業或者及時的調查精準、權威地“回擊”,謠言便如同一層紙,捅破了,就滅了。
這兩天,微信朋友圈被一段小視頻“刷屏”,某收藏家現場切開了放置400多天卻沒有腐爛的西瓜,并提出“能否對食品安全放心”的質疑。對此,國家食藥監總局網站轉發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的文章稱,西瓜表皮可以呼吸導致水分流失,瓜的風干和其他果蔬風干并無本質差異,跟食品安全沒有關系。(見8月6日《北京晨報》)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西瓜400天不爛”的視頻,取自2014年該收藏家主持的一檔節目,節目中沒有請權威專家作出解釋。而3年來,幾乎每年夏天,這段視頻都會被拿出來傳播。
術業有專攻,“生有涯而知無涯”,以現在知識體系之發達,一個人再皓首窮經,也很難做到無所不通。拿食品謠言來說,無論是其量的廣布,還是其對專業要求之精深,都不是一般人輕易能問津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般人很難成為食品知識的“智者”。
其實,在一個良性生態中,并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全知型的智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盲區,但每個領域也都有專家存在。體現在公共治理中,也都有分管部門所在。出現謠言并不可怕,對謠言置之不理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有力地辟謠,就不會造成“事故”。“西瓜400天不爛”,如今有了辟謠,人們也就知道了真相。
但有一個細節令人疑惑,2014年至今已經3年了,除了這次相關部門轉發科普文章,并沒有看到其他權威和有效的辟謠。這么長時間,這么多部門,這么多專家,難道都去“打醬油”了?還是根本沒發現有這樣一個謠言存在?“大音希聲”,于藝術或許是一種極高境界,但在公共治理層面并不適用。權威辟謠的缺失,是不少食品謠言傳播背后的常態。沒有不可說服的民眾,只有沒有說服力的證據。回頭看看,很多謠言的最終破滅,都來自有力、權威的辟謠。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給謠言傳播創造了條件,也對相關部門、單位的辟謠提出了要求和挑戰——第一時間“捕捉”到謠言,有所反應,用過硬的專業或者及時的調查精準、權威地“回擊”,謠言便如同一層紙,捅破了,就滅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