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游”如此熱又如此難,促使一些有“條件”的人動起了歪腦筋。7日還有一條消息披露,一部分游客為了能省時省力地進入清北兩校,選擇向黑車司機付錢,由對方帶入校園,甚至有來自河南的一家四口,藏身快遞車之中“偷渡”進校。
暑期是旅游旺季。向往首都北京和北大清華的外省孩子們也放假了,他們千里迢迢來到北京,渴望一睹名校風采,跟自己心目中神圣的“象牙塔”來一次親密接觸,這非常正常,相信社會各界包括校方,都是能夠以最大的善意加以理解的。清華大學暑期留校的一位李姓同學表示,并不反感那么多人來學校參觀,覺得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比較有素質的。他可以理解家長激勵孩子好好學習的心情,認為這畢竟是一件挺美好的事。
但是,由于參觀人數過多,也過于集中,清華、北大采取了限制參觀人數或時段的辦法。清華大學一位門衛告訴記者,凌晨4點就有人開始排隊,有時早上6點多就達到了上午場次接待人數的極限。而進北大參觀則無人數限制,只有時間限制。北大一保安表示,人數眾多需登記,等到開放時間結束,還有很多人在排隊。
我不知道,這些控制人流的措施有多大效果。向往清華的人雖多,但攤到每一天也不至于多到人滿為患的地步。人為限制上午3000人,下午3000人,讓那些外省的孩子及其家長天不亮就趕過去,在酷暑中排幾小時的隊,甚至連中午飯都吃不上,還不一定能進得去,真有這個必要嗎?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很多短缺實際上是管控出來的。有些東西市面上本來并不稀缺,假如突然對其實施限購,卻極有可能引發搶購潮。前年我去北京,有當地的朋友開車帶我四處閑逛。本來我并沒有想過要去清華大學參觀,但是朋友告訴我,進清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得排很長時間隊,而他是知道怎么進去的……于是,我就坐在他的車里輕輕松松游了一回清華大學,還在那座著名的“清華園”二校門前搶留一影。很顯然,我這么一個“清華游”的需求,就是緊俏帶來的。
要說被人“向往”的程度,英國的牛津、劍橋,恐怕并不輸于中國的北大、清華。中國人雖多,但是想參觀牛津、劍橋的人可來自全世界,人應該更多——依我的實地觀察,也確實如此。但是,這些享譽全球的世界名校卻是沒有圍墻的,我也沒在校園里見過一個保安,架一根欄桿、設一個登記室,在那里限制參觀時間和人數。
“堵不如疏”,這話都被人說濫了,我真不好意思重復。而如此淺顯又廣為人知的道理,其實也無需我一再重復,北大清華門口的擁堵人群,又一次提醒管理者是否可以換個思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