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呼和浩特8月8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47年5月1日,在迎接新中國誕生的曙光里,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成為新中國實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光輝起點。今天(8號),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將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呼和塔拉的主會場隆重開幕。
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守望相助,各項事業顯著發展,在祖國正北方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從7月中旬起,已陸續推出《守望相助七十載,壯美亮麗內蒙古》十四集系列報道,從經濟、生態、民生、法治、民族團結、對外開放等方面講述內蒙古的發展巨變。今天請聽綜述篇,《七十年砥礪再奮蹄》。
從地圖上看,內蒙古如同一匹急馳的駿馬,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風從草原來,七十年前內蒙古一馬當先,成為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起點。
大興安嶺腳下,有一個名叫“王爺廟”的地方。然而從1947年5月1日起,這里有了一個新名字烏蘭浩特,意思是“紅色的城”。5月1日晚上7點,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這里莊嚴宣告,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為大會做警衛工作的烏力吉圖回憶,當時他甚至都忘了自己還在站崗,和代表們一起鼓掌吶喊,“選舉產生以后,大家都起立、鼓掌,這邊喊著共產黨萬歲,那邊喊著各民族團結萬歲。很激動,像過個節日似的,重要的節日似的。 ”
也就是從那一天起,“王爺”不見了,“人民”站起來了。七十年砥礪奮進,內蒙古的每一步發展,凝結著草原人民的心血,也鐫刻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
1959年9月26日,周恩來總理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彩。一時間,“全國為包鋼,包鋼為全國”,電影《草原晨曲》的主題歌傳遍神州,八萬多職工告別家鄉,“把青春獻給包鋼”。
已近90歲的原包鋼經理張國忠也是那批年輕人中的一個,離開了工作生活十年的鞍山來到包頭,“他鄉”從此便成了“故鄉”。沒有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工業的先例、只有“手無寸鐵”的落后工業基礎,但張國忠們頭頂藍天、腳踏沙原,硬是讓草原鋼城平地而起,“(當時)內蒙古草原手無寸鐵,要有一個鋼鐵公司,這就說明我們是第一家企業,沒有感到苦,心情還挺愉快。”
如今,草原的“工業長子”已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業基地和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包鋼軌梁廠總工程師梁正偉介紹,新時代的“駿馬”——“中國高鐵”,有四成的鋼軌都出自包鋼的車間,“我們的高鐵,高純凈度、高平直度、高尺寸精度、高耐用性。助力我們鋼軌從(每小時)60公里一直提到160公里,甚至200、350,乃至更高的420公里。”
2016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1.86萬億元,比1947年成立之初增長642倍。然而,高速發展的內蒙古經濟,依靠的不是鋼鐵、就是煤炭,青青綠草地、卻是“黑色”唱大戲。如今,靠煤起家的鄂爾多斯,找到了讓煤變色的“秘方”。
告別了簡單的“挖煤賣煤”,產業鏈條的延伸,讓煤變出了新花樣,鄂爾多斯各種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現代煤化工產業領跑全國。鄂爾多斯發改委副主任陳勇說,這是“老樹生新枝”,“資源產業延長產業鏈,發展精細化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我們產業轉型。”
去年底,全區乳制品、羊肉、羊絨等農畜產品產量穩居全國首位;糧食產量達到556億斤,生產的有機農作物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產業結構日益優化,“一煤獨大”正在成為歷史。
2016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正式獲批為國家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綜合實驗區,全區產業轉型插上了“大數據”和“云計算”的雙翼。中國電信云計算內蒙古信息園負責人陳彤童介紹,如今,全區已具備90萬臺大型云計算中心服務器的裝機能力,居全國首位,“阿里云、百度云盤在這里都有物理的承載體,云和大數據緊緊結合在一起,對地方的產業轉型、產業拉動有非常大的牽引作用。”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平衡,沒有人比內蒙古人民更有發言權。大草原是內蒙古的亮麗名片,然而內蒙古還盤踞著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黃沙和綠地之間的戰爭,過去常常以“沙進人退”收尾。
“以前我們這里開玩笑說,就是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好多牧區的房子,(沙子)刮一次風半墻高。”從小在這里長大的阿左旗林業局副局長楊曉軍說,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環伺左右,惡劣的生態條件,讓“沙”更猖狂,卻也讓“人”更堅定。當地人只有一個念頭,種樹,種樹,還是種樹!多年來,通過飛播造林等手段,梭梭樹和沙拐棗成了荒漠戈壁的新主人,“綠帶”終于鎖住了“黃龍”,“以前飛播效果沒這么好的時候,直接黃沙起來,從這兒到巴彥浩特,現在你站在這地方,只感覺風大,沒有沙子起來。”
“治沙”還能“致富。”種梭梭樹,防風固沙的生態意義顯著,而在梭梭樹下嫁接藥用植物蓯蓉,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越過越好的日子,讓牧民馬忠強真正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前放牧(年收入)5萬以內,現在有了蓯蓉的收入后,一年加起來20萬沒問題。”
保護,保護,還是保護!京津風沙源建設、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讓內蒙古在祖國正北方筑起了一道道生態屏障。
發展是出發點,民生是落腳點。72歲的老林區人任振芝,如今已從簡陋的小房子,搬入位于阿爾山市伊爾施鎮鴻旭小區50平米寬敞亮堂的樓房中,老人感慨“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早先的老房子,38平的,木質的冬天太冷,因為墻薄。夏天還漏雨,(現在)這是拆遷給我的房子,沒有花錢,以為幾輩子也住不上樓,沒想到實現了。”
據統計,全區每年拿出60%以上的財政收入投入民生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的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一條大河,套出沃野千里;一座鋼城,筑起金色草原;
一道綠帶,鎖住漫漫黃沙;一朵祥云,升騰廣闊未來。
馬頭琴聲起,草原歌不停!
習近平總書記說,干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
吃苦耐勞是草原奇跡的精神底色;一往無前是駿馬騰飛的堅定信念。
七十載櫛風沐雨,內蒙古從一窮二白走來;七十載砥礪向前,草原人正向無限風光而去。
在我國最大的邊境陸路口岸滿洲里,33條中歐班列線路繁忙非常。如今,身處大陸腹地的內蒙古,搖身變成了對外開放的新窗口,向世界張開了草原的胸懷!(記者李行健黎政祥 鄭穎 寶音 金建軍)
?
相關鏈接:
內蒙古的這些“新名片”,你get到了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