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踐行公益慈善,還是幫助他人,都應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充分注重他人的意愿和選擇,而非簡單直接地給予,更要防止把好事辦壞,讓慈善成為某種暴力。
近日,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2017年第7號預警——發放資助物品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不能大規模集中發放明顯將困難學生和非困難學生割裂區別開的物品,建議采用發放校內超市代金券等既隱性又能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的資助方式。宣傳工作要保護學生的尊嚴和隱私,不得讓學生在照片、視頻等宣傳材料中充當“盆景”,涉及學生個人的事項必須征得本人同意。
現實中確實可能存在對貧困生歧視和嘲笑的情況,所以資助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意愿,其次在資助方式的選擇上,盡量避免“標簽”的產生,如隱性發放資金與物品,充分照顧他們的感受。此外,資助還應謹慎宣傳,資助大學生是一項工作,一切資助措施都是制度的關愛,用不著作秀。
從制度層面確立尊重受資助學生尊嚴和隱私的規則,是一個好的開始。不過,其意義除了對資助過程、細節的規范,還應包括一種觀念的倡導,即對人格尊嚴與自由的尊重。對貧困學生而言,家庭出身無法選擇,但其人格尊嚴跟所有人都是一樣的,經濟水平的差別不能成為人際交往的附加條件。學校和相關部門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好交往的分寸,既不濫施同情憐憫,又不刻意遠離和歧視。
需要提醒的是,與赤裸裸的歧視相比,同情泛濫的傷害往往容易被忽視。今年高考結束后,先后有“給清華一封信”和河北貧困考生謝絕捐款兩個新聞成為熱點,社會的關愛不乏善意,但這些關愛未必是當事者所想所愿,有的甚至是在故意消費他人的困境。困難不意味著沒有骨氣,同情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施舍與支配。無論是踐行公益慈善,還是幫助他人,都應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充分注重他人的意愿和選擇,而非簡單直接地給予,更要防止把好事辦壞,讓慈善成為某種暴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