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1日電?
新華社記者王靖
興安盟是內蒙古自治區的誕生地。作為首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多年來興安盟沒有孤立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而是將其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統籌安排,各族人民在守望相助中平等團結、共同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典型。
民族團結在堅守中前行
興安盟共有37個少數民族,是內蒙古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只有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才能實現各民族、全社會的繁榮發展。”興安盟盟委書記張恩惠介紹,興安盟多年來著力做好“守”的文章,通過守好紅色基因,守好祖國邊疆,守好少數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園,為民族團結這粒種子培育出了肥沃土壤和陽光空氣。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誕生地,興安盟不斷弘揚革命老區精神,持續傳遞紅色基因,在“五一”大會舊址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中,對各企事業單位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此外,興安盟還通過發展紅色旅游的方式,使盟內外各族群眾廣泛接受民族團結熏陶。
守好邊疆關系著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安寧幸福,關系著國家的和諧與穩定。由于毗鄰蒙古國,興安盟非常重視將民族團結工作融入“邊境安全防線”建設、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邊境防控體系建設以及“衛疆”“鐵籬”等系列行動中,注重在細節和全局中謀劃民族團結工作。在烏蘭毛都邊防派出所,許多漢族邊防戰士能用流利的蒙古語與牧民開展工作,為農牧民排憂解難,轄區內警愛民、民擁警,各民族親如一家。
興安盟還充分發揮文化對民族團結的積極作用,注重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繁榮發展各民族文化,守好和豐富了少數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園。目前,興安盟已擁有180項各級別的非遺項目,在本民族傳承人的帶動下,融入日常,形成了各民族群眾廣泛學習和喜愛的事物。
民族團結在遠望中發展
“團結是發展的前提,同時發展也是團結的基礎和保證。”興安盟盟長奇巴圖說,興安盟牢牢樹立“望”的意識,把發展作為民族工作的立足點,作為解決民族地區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不懈地推動科學發展。通過加快改善民生,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精心管護綠水青山,民族團結事業取得顯著成效。
興安盟始終抓住改善民生這個為政之本,推動民族團結工作,各族群眾安定和諧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多年來盟里保持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領域,目前全盟75%的嘎查村完成危房改造、街道硬化、電視入村等工程;城鄉居民100%納入了醫保體系,實現了最低保障;體育館、圖書館、科技館和文化中心陸續建成。
興安盟有貧困人口8.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74萬人。作為民生領域最難啃的硬骨頭,興安盟將扶貧攻堅工作作為全盟的重中之重,不讓一名少數民族群眾掉隊。目前,全盟已構建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活救助三張“保障網”,對貧困農牧民進行兜底扶貧。在科爾沁右翼前旗紅峰村,蒙古族農民陸鳳霞告訴記者,上大學的女兒每年享受1萬元的教育扶貧助學金補助,兒子享受每年1250的生活補助。她在家里養起了豬和羊,丈夫經過技能培訓后在鎮里打工,去年一家人脫貧,除去開銷還存款1萬多元。
在生態保護方面,興安盟始終放長眼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生態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各族群眾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以來,全盟累計投入建設資金50余億元,共完成重點區域綠化面積70余萬畝。與此同時,興安盟著力推進綠色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旅游收入大幅增長。
民族團結在相助中繁榮
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興安盟開展了“干部下基層”“結對幫扶城市困難家庭”等活動,各族干部帶著責任和情感著力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激發了各族群眾的情感共鳴。
在科右前旗科爾沁鎮興科社區,搬進樓房的蒙古族群眾依然對小年祭火祈求風調雨順的風俗有依戀,有人在陽臺祭火險些釀成悲劇。社區的干部得知后,很快組建了祭火協會,并決定小年夜在旗體育館前進行集體祭火。如今,這項活動已發展成為全旗的盛大活動,不僅蒙古族群眾參加,朝鮮族、滿族等各個民族都積極參與,規模達1萬多人。
烏蘭浩特市三合村是一個以朝鮮族為主,漢族、滿族、蒙古族4個民族和睦共處的多民族聚居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4個民族互幫互助,相敬相融:朝鮮族村民把自己多年種植水稻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滿、漢、蒙古族村民;蒙古族、滿族群眾也把自己積累多年的養殖技術傳授給朝鮮族群眾;漢族村民同樣把自己經商做買賣的“絕活”教給其他民族群眾。
興安盟各族人民在建設美好家園的實踐中互幫互助,相互認同,結成了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深厚情誼。張恩惠說,興安盟將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做,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民族團結之花,會開得更艷、開得更芬芳。
?
相關鏈接:
內蒙古各族各界隆重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 俞正聲出席大會并講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