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山西朔州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留住了綠水青山。
正在給土豆鋤草的人,是朔州平魯區的農民趙文吉。四年前,他承包了中煤平朔集團15畝復墾耕地,現在每年都能給他帶來不小的收益。
趙文吉:拿這個馬鈴薯來說,原來一畝能收1000斤,現在最低1500斤。復墾出來好,原來這個土地,一個是不平整,再一個是土壤也不行。
中煤平朔集團擁有三座年產量2000萬噸的特大型露天礦,大規模煤炭開采,也造成了地表破壞、植被受損等問題。為修復生態,平朔礦區把土地復墾納入開采計劃;把煤炭開采過程中挖出的表土及碎石填補原地貌的溝壑,形成平整的復墾區;之后種植紫花苜蓿改良土壤,使復墾耕地的生產力顯著提高。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白中科:首先必須保證耕地的動態總量平衡,不能少于以前耕地的面積,同時我們再造的耕地,要比以前質量要好,土地生產力還要高。耕地有了以后,當地的老百姓,失地農民的就業和后續產業的發展,就能有一個基礎了。
截至目前,平朔礦區累計投入復墾資金超過10億元,復墾土地4萬畝,礦區土地復墾率超過90%,排土場植被覆蓋率更是由原來的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
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剛:在煤炭開采的過程中,確實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始終堅持復墾與生產并重這么一個原則,所以通過我們的努力,應該說我們完全能夠把環境恢復到以前、甚至比以前更好。
平朔集團的復墾讓礦山重批上綠裝,右玉縣的植樹造林,則讓荒山變成了綠洲。
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歷史上就是過去風沙成患、山川貧瘠。
山西朔州右玉縣馬頭山村村民李云生:我小的時候,這個地方沒有樹,就是黃土,這個地方風大,風吹石頭都跑,眼睛都睜不開,就是那種環境,所以說右玉人要想在這生存,就必須得種樹,不種樹就沒有辦法生存。
為了生存,右玉人一代一代堅持種樹。2002年,李云生也承包了1萬多畝荒山,帶著親戚朋友一起植樹造林。到現在他們已累計栽樹近三百萬株,還發展起林下經濟,在山上種下150多畝中藥,養殖100多頭牛,每年收入超過十萬元。
山西朔州右玉縣馬頭山村村民李云生:如果環境不好的話,你想在這里搞林下經濟,想搞發展的話,絕對是空談的。現在你看這個環境就好了,搞什么都能搞成,能搞起來,綠水青山就帶來了金山銀山了。
目前,右玉縣有林地150多萬畝,林木覆蓋率由解放初的不足0.3%提高到54%。
?
?
相關鏈接:
【砥礪奮進的五年·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讓中國制造更給力
送出一江清水(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德勝村脫貧記:太陽送來錢 土豆變金豆
【砥礪奮進的五年】長江經濟帶引領發展新格局
【砥礪奮進的五年 民生改善·記者在基層】貧困戶免費看病不是夢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