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公祠粉墻黛瓦換新顏
海南第一樓——五公祠
▲蘇公祠瓦面損毀現狀
▲東齋木柱損毀現狀
▲觀稼堂墻體損毀現狀
兩伏波祠
蘇公祠
觀稼堂
浮粟泉
東齋
8月的海口陽光燦爛,樹木翠綠,風景怡人。居住在海秀東路的市民楊先生表示,周末偶爾會帶女兒到五公祠走走看看。他說,五公祠古色古香的建筑很是吸引人,祠內還陳列著蘇東坡的詩詞、碑刻等珍貴文物,讓下一代了解海南歷史名人史跡很有必要。
近日,海口市文物局啟動了五公祠管理處展覽館的建設工程,政府擬投資1200萬元開發打造歷史古建筑、歷史名人傳奇事跡和唐宋文化、移民文化主題公園,并增加園區館內的陳展項目,加強觀賞趣味。工程將于2018年3月前竣工開放。
五公祠過去:
瓊臺勝境
海南第一名勝
每天前來海口歷史名勝五公祠游覽的客人不算少。來自山東的游客宋先生在游園時表示,此次已經是第二次來到五公祠了,每次游玩都有不一樣的心情和體會,很期待整改后的五公祠給予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公祠從北宋年間始建,至民國時期,延續建設時間長達一千余年,集中反映了漢、唐、北宋等各個時期被貶海南的歷史人物和為維護國家統一、鞏固海疆所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業績,是海南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其整體建筑群落樸素、典雅,建筑風格明顯受到嶺南地區古建筑的影響,還有南洋建筑影響的痕跡,具有明顯的海南地域特征,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五公祠由市五公祠管理處管理,該機構成立于1956年。1980年海口市博物館在五公祠掛牌成立,屬一個機構兩塊牌子。1985年海口市博物館從五公祠分出,成為海口市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
五公祠是海南島北部宋至清重要的南方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群。西邊與海府路相鄰,西南與瓊山區民居相依,南面、東面與瓊山區府城鎮巴倫村為鄰,東北面與海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交接,北抵海口畫院。
五公祠自古就被譽為“瓊臺勝境”,也是海南第一名勝,無論從它的建筑規模、歷史久遠或文化內涵的豐富程度,都在海南島產生了巨大影響,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它由觀稼堂、學圃堂、東齋組成,并和蘇公祠、兩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軒、游仙洞先進連成一片,形成一組文物古跡群,人們習慣上統稱為五公祠。其建筑規模較大,保存基本完整,每個院落又由多個單體建筑組成,集亭、臺、樓、閣、軒、泉、山、水、林、木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具有重要的保護和參觀價值。
另有東坡書院門匾、妙貞塔、碑廊、游仙洞、“瓊臺勝境”牌坊、“以景以娛”牌坊、“瀛海人文”牌坊、東坡湖、濟泉等文物遺跡。此外,五公祠陳列館坐東向西,占地28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主樓三層,裙樓二層,有10個展廳,主要展出有五公、海南歷史名賢、革命英烈史跡及海南歷史文物等內容。
1915年初夏,海南道尹朱為潮重修海南第一樓,將蘇公祠東的昭忠祠改建為兩伏波祠和拜亭,在龍王、風神兩廟遺址處辟為瓊園,重修園內粟泉亭、洗心軒,筑游仙洞(假山),砌蓮花池,開拓園外道路,并得一泉“濟泉”。“盡復前賢名勝”,形成了今日五公祠的古建筑園林格局。
1955年,五公祠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新建五公祠陳列館,為五公祠增加了新的人文景觀。
五公祠現在:
修舊如舊
常年保護修繕
五公祠一直以來都是海南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熱點之一。《海南五公祠園林藝術探析》、《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海南五公祠》、《廣東園林》、《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策略中的綜合安全探析——以海口市五公祠保護規劃為例》、《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論文集——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名勝古跡景點介紹英譯語用問題探析—以海口五公祠景區為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類刊物從建筑特征、藝術設計、保護現狀、開發建議和文獻考證、旅游仿古、人文詠嘆等多個方面,對五公祠進行了研究和闡釋。
居住在府城的李女士說,打小她就聽父親講述五公祠名人的歷史故事,很受感染和感動。五公祠反映了海南人民自古仰忠思賢、熱愛祖國、棄惡揚善、吸收和傳播中原先進文化、重視教育和知識的傳統美德,沉淀了無數仁人志士、學子游人的思想文化藝術,保存著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海南人民的一筆精神和物質財富。
“因為海南比較潮濕,五公祠內建筑容易被白蟻侵蝕,使用壽命周期相對更短,因此修繕更加頻繁。修舊如舊的常年小整改,其實是最費心力的。”五公祠管理處主任鄭云玲說,因為從前的手工藝人手藝精湛,壁畫和雕刻上都是鬼斧神工,遺憾的是后人在有些損毀嚴重的地方,找不到原貌,難以做到完整修復和清洗。有些浮雕上的鎏金畫,只能先用噴漆加以保護,等找到原貌圖后再加以修復。
五公祠曾在解放后的1954年、1974年、1984年等多次對部分建筑進行小規模重修;1994年至1996年,市政府投資近2000萬元,修建了五公祠陳列館,豐富了五公祠的文物陳列展覽內容;2003年,國家文物局撥款65萬元,市政府投款90萬元,自籌50萬,共205萬元,對海南第一樓進行大修,2009年完成西齋、粟泉亭大修、2010年完成兩伏波祠修繕、2011年完成學圃堂修繕。
2015年8月,五公祠文物保護工程建設啟動,建設費用4064.69萬元。項目建設內容包括:修繕、養護以海南第一樓、蘇公祠等為主的古建筑群;新建大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改造園區內部環境,增加水資源的布局和展示;綜合整治園區周邊環境,提升景區整體品位。目前,古建筑修繕已經竣工,新建和園林部分基本完工。
五公祠將來:
展館建設
延伸文化內涵
為凸顯海口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我市將文物景區建設與城市區域改造提升相結合,利用城區改造大環境帶動文物修繕保護,又以文物景區的建設完善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通過深度發掘文化內涵,創新展陳方式,充分拓展利用,來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打造高品質文化城市。
按照開發保護規劃,五公祠保護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71畝(比現有面積增加近8畝),新增附屬設施和展示區面積3425平方米,提升改造建設費用為4064萬元。將開發打造成歷史古建筑、歷史名人傳奇事跡和唐宋文化、移民文化主題公園,增加園區館內的陳展項目,加強觀賞趣味。綜合整治園區周邊環境,按5A級景區標準打造,提升景區整體品位。
遺憾的是,五公祠現今仍舊沒有展館。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表示,五公祠展館早已列入修繕建設范疇。近日,準備建設占地1000平方米的展館,并將于明年3月前竣工開放。屆時將為市民呈現海南八公,包括蘇東坡、李德裕、李綱、李光、趙鼎、胡詮等人的生平介紹、思想文化,以及個人的雕塑。“讓市民和島外朋友更加全面地認識海南的文化名人,從而實現海南文化內涵的延伸和發展。”
海南大學三年級學生陳美建議,不僅是五公祠,我市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遺產,都需要集中各種力量,對文物景點、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包裝,利用出版物、畫冊、公益廣告、影視及網絡互動等形式進行宣傳,培養更多的對海口歷史文化遺產感興趣的受眾群,最終形成全民保護文物的良好局面。
此外,在“十三五”期間,市文物局將協調推動、完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報請市人民政府公布海口市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40處,公布海口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名錄30—40處。組織完成丘浚故居、瓊海關舊址、珠崖嶺城址等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編制和報審工作、組織開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方案的編制工作,為搶救修繕保護做好前期準備。完成府城歷史文化街區內10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搶救性修繕工作,并爭取每年完成8—10處其他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護工作。同時,加強紅色旅游線路、騎樓街區線路、府城街區線路、傳統村落線路以及清官廉政文化線路等5條文物景點游覽線路的建設,提高文創產品的開發和營銷水平,以品牌效應帶動相關文化產業圈初步形成。
鏈接:文化遺產保護的困難和對策
由于歷史欠賬較多,海口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率僅為50%,保存完好率達不到70%,許多文物處于瀕危狀態,形勢非常嚴峻。同時也導致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利用工作成效不明顯,文化品牌沒有樹立起來。
隨著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和現代網絡媒介的發展,省內公眾和外地游客對海口文物保護的關注度日益高漲,群眾要求政府加強保護文物的呼聲越來越高,文物保護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和監督的焦點。但因為經費不足,“十二五”期間,文物部門平均每年只能完成1—2處重要或瀕危文物的修繕保護工作,嚴重制約了我市文物事業的發展。
另外,文博專業人才不足,制約和影響了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目前,全市文物系統具有文博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1人,遠遠不能適應和滿足我市文博工作的需求,也導致我市文博工作陷于低水平、應付狀態。
再者,文物資源利用有限。在文物和名城保護的宣傳上做得還不夠,文物景點知名度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難以發揮。同時,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內部設施落后、創新能力不足,文物展示水平較低。
此外,田野文物保護形勢嚴峻。我市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刻等不可移動文物約占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10%,絕大多數分布在荒山野嶺、人煙稀少的地方,處于隨時被毀、被盜的危險境地,安全隱患嚴重。同時,一些單位和群眾對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的認識和重視不夠,出現了個別“建設性破壞”情形,如府城傳統街巷整體歷史風貌日漸消退等。
對于如何有效保護海口市歷史文化遺產,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表示,首先要落實文物“五納入”規定,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議調整有關部門對文物事業的投入比例,每年文物保護固定資金投入建議不少于1億元(可以修繕10—12處文物及改善部分文物的周邊環境),并逐年有所增加,以確保文物事業健康發展。
其次,按照文物保護實際工作需要,合理配置文博人員,加強隊伍建設。隨著秀英炮臺的重新開放以及海瑞墓、五公祠、丘浚墓等文物景區的修繕、擴建,亟需大量招聘管理、研究和公共服務人員以確保各景點的正常運行。
最后,要加強文物保護員隊伍建設,完善區、鎮、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確保田野文物安全。充分發揮區文化(文物)部門、鄉鎮文化中心(站)、村民委員會和文物保護員的作用,實行上下聯動,形成網絡,定期聯合對文物點進行巡查,確保田野文物安全。
記者 吳雨倩
(海口網8月13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明年3月前竣工開放
五公祠 (外一首)
打造海南歷史文化新名片 五公祠展館預計6月開建
海口五公祠換新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